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感知水体电导率的核心部件,长期浸泡在水样中易附着污染物,导致检测信号衰减、数据偏差增大,因此需通过科学的清洗方法去除污染物,恢复电极性能。电极清洗需根据污染物类型(如无机垢、有机污垢、生物黏附物)选择适配方式,同时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避免清洗不当损伤电极敏感涂层,确保检测仪长期稳定运行。 
针对无机垢类污染物的清洗方法适用于电极表面附着碳酸钙、硫酸盐等矿物质沉淀的场景。此类污染物多因水样中钙、镁离子浓度较高,长期积累形成硬质水垢,堵塞电极表面孔隙。清洗时可采用酸性清洗液浸泡法,选用低浓度盐酸或柠檬酸溶液(浓度通常为 5%-10%),将电极完全浸入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 10-30 分钟,具体时长根据水垢厚度调整;浸泡过程中需轻轻晃动清洗容器,加速水垢溶解,避免用力擦拭导致电极涂层破损。浸泡结束后,用无离子水反复冲洗电极表面,直至残留的酸性溶液完全去除,最后用洁净软布吸干水分,确保电极表面无残留水垢与清洗液。 有机污垢清洗方法主要应对电极表面附着的油污、腐殖质等有机污染物,此类污染物会在电极表面形成绝缘层,阻碍电流传导。清洗时可采用碱性清洗液或有机溶剂清洗:碱性清洗液可选用低浓度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3%-5%),浸泡电极 15-20 分钟,利用碱性环境分解有机污染物;若污染物为顽固油污,可改用乙醇或异丙醇等有机溶剂,用蘸有溶剂的洁净棉签轻轻擦拭电极表面,避免溶剂过多渗入电极内部。清洗后需用无离子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的碱液或有机溶剂,防止电极材质被腐蚀,尤其需注意清洗电极引线接口处,避免清洗液进入接口导致电路故障。 生物黏附物清洗方法适用于电极表面滋生藻类、细菌等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此类生物膜会包裹电极,影响电导率信号传递。清洗时需先采用物理剥离法初步去除表层生物膜,用软毛刷(刷毛需柔软且无毛刺)轻轻刷洗电极表面,力度以不损伤电极涂层为宜;随后采用氧化性清洗液浸泡,选用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浓度 0.5%-1%)或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3%),浸泡电极 20-30 分钟,利用氧化性物质杀灭残留微生物,分解生物膜残骸。浸泡后用无离子水冲洗干净,必要时可重复刷洗与浸泡步骤,确保生物黏附物完全去除,避免微生物再次快速滋生。 清洗操作需遵循固定流程,保障清洗效果与电极安全。清洗前需先关闭在线电导率检测仪的采样系统,断开电极与检测仪的信号连接,避免清洗过程中液体渗入仪器内部;拆卸电极时需轻拿轻放,避免碰撞电极头部敏感区域。清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清洗液浓度与浸泡时间,浓度过高或浸泡过久会腐蚀电极的铂黑涂层或钛合金基体,导致电极性能永久性损坏。清洗完成后,需将电极重新安装至检测仪,先进行空白校准,验证电极清洗效果,若电导率检测值稳定且与标准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通常 ±2%),则清洗合格,可恢复正常监测;若偏差仍较大,需重新排查污染物类型,调整清洗方法再次清洗。 此外,需建立电极定期清洗机制,根据水样污染程度确定清洗周期,通常水质较清洁的水体每 1-2 个月清洗一次,污染较严重的水体每 2-4 周清洗一次;每次清洗后需记录清洗时间、污染物类型、清洗方法及校准结果,形成清洗档案,便于追溯电极使用状态。同时,避免使用硬度过高的毛刷、砂纸等工具清洗电极,也不得将电极浸泡在强腐蚀性溶液(如浓硝酸、浓氢氧化钠)中,防止电极结构损坏,确保电极长期保持良好的检测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