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测定仪通过氧化水体中有机物并量化氧化所需氧量,反映水体污染程度,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地表水、生活污水等检测场景。样品处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若处理不当,易因杂质干扰、成分变化或反应条件不适导致数据偏差,需严格遵循规范要求。 一、样品采集与保存要求 样品采集与保存直接影响有机物稳定性,需把控代表性与时效性: 采集规范性:采集水样时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位,避免采集表层浮油、底部沉积物或水流死角处的水样(如工业废水排放口需在排放稳定后,于管道中心位置采集;地表水需在断面不同深度分层采集)。采样容器需提前用盐酸浸泡、纯水冲洗,去除内壁有机物残留,避免容器污染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时需装满容器并密封,减少水样与空气接触(防止易氧化有机物提前反应),同时记录采样时间、地点与水体基本状态(如温度、pH)。 保存时效性与条件:水样采集后需尽快检测,若无法立即分析,需加入硫酸调节pH至2以下,置于4℃左右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高浓度有机物水样保存时间需缩短至12小时内),防止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或有机物自身转化(如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导致COD值降低。冷藏过程中需避免水样反复冻融,解冻时需在室温下自然融化,不可加热,防止有机物结构破坏影响检测。 
二、样品预处理要求 水样成分复杂时需通过预处理去除干扰、优化反应条件,核心包括除杂、调参与稀释: 悬浮物去除:若水样含泥沙、藻类、纤维等悬浮物,需用0.45μm滤膜过滤,避免悬浮物吸附有机物(导致检测值偏低)或在氧化反应中消耗氧化剂(导致检测值偏高)。过滤时需使用无有机物污染的滤膜与过滤装置,过滤后立即检测,避免滤后水样长时间放置滋生微生物。若悬浮物含量极高(如泥浆水),可先离心分离(低速离心至上层液体澄清),再取上清液过滤,确保预处理彻底。 pH调节:COD检测反应需在特定pH范围进行(如重铬酸钾法需强酸性环境,高锰酸钾法需中性或弱碱性环境),若水样pH偏离适配范围,需用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调节时需缓慢滴加试剂,边加边搅拌,避免pH骤变导致有机物氧化或分解(如强碱性条件下部分有机物可能水解)。调节后用pH试纸或便携式pH计验证,确保pH符合测定仪要求,再进行后续检测。 浓度稀释:若水样COD值超出测定仪检测范围(如工业废水COD值过高),需用无有机物污染的纯水稀释至适宜浓度。稀释时需根据预估COD值确定稀释倍数(如预估COD值为5000mg/L,测定仪量程为0-1000mg/L,需至少稀释5倍),使用校准过的移液管与容量瓶,确保稀释比例准确。稀释后需充分摇匀水样,避免局部浓度偏差,同时记录稀释倍数,检测后按倍数换算实际COD值。 三、干扰物质消除要求 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金属离子等会干扰氧化反应,需针对性消除: 还原性物质处理:若水样含硫化物、亚硝酸盐、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会优先与氧化剂反应,导致COD值虚高。处理硫化物时,可加入硫酸亚铁铵将其转化为硫化亚铁沉淀,过滤去除;处理亚硝酸盐时,加入氨基磺酸分解亚硝酸盐(氨基磺酸用量需根据亚硝酸盐浓度确定,避免过量影响反应);处理亚铁离子时,可先曝气氧化为铁离子,再通过调节pH使铁离子沉淀去除。处理后需验证干扰物质是否清除彻底(如用对应检测试纸检测),再进行COD检测。 金属离子处理:高浓度铜、镍、铬等重金属离子会抑制氧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如重铬酸钾法中银盐催化剂),导致有机物氧化不完全。处理时可加入EDTA等络合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降低其对催化剂的抑制作用。络合剂添加量需适度,过量可能与氧化剂反应影响检测,需根据金属离子浓度参考测定仪说明书添加。若金属离子浓度极高,需先通过萃取或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部分金属离子,再进行后续处理。 油类物质处理:水样含浮油或乳化油时,会包裹有机物阻碍氧化反应,或在检测过程中形成泡沫影响光信号(光学法测定仪)。处理浮油时,可先用分液漏斗分离浮油层,再取下层水样;处理乳化油时,可加入破乳剂(如硫酸铝、聚丙烯酰胺)破坏乳化状态,待油水分层后过滤或离心分离。处理后需观察水样是否澄清,确保油类物质去除彻底,避免残留影响检测精度。 四、总结 COD测定仪的样品处理需围绕“保障有机物稳定、消除干扰、优化反应条件”展开,严格把控采集保存、预处理与干扰消除各环节。规范的样品处理不仅能避免检测偏差,还能延长测定仪使用寿命(如减少杂质对反应腔的污染),为水体COD值精准检测提供基础,助力水环境污染评估与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