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溶解氧检测仪作为监测水体溶解氧含量的核心设备,其测量精度直接依赖电极性能,而定期校准是维持电极准确性的关键环节。若校准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数据偏差,影响水质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需严格遵循科学的校准流程,把控各环节操作要点。 
首先,校准前的准备工作需全面细致。需提前确认校准环境条件,确保环境温度稳定在 15-25℃,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影响校准精度;同时保证环境无明显气流干扰,防止气流导致校准液中溶解氧含量变化。准备好适配的校准用品,包括标准溶解氧校准液(如饱和溶解氧校准液、零氧校准液)、洁净的校准容器、无绒软布及专用清洁剂。此外,需检查电极状态,观察电极膜是否完好无破损、有无气泡附着或污染物残留,若存在膜破损需及时更换,若有污染物则用专用清洁剂轻柔清洁,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并吸干表面水分。同时,确保检测仪处于正常开机状态,完成预热(通常预热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并进入校准模式。 其次,校准方法的选择与操作需精准规范。常见的校准方法包括饱和空气校准法与标准溶液校准法,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配方式。采用饱和空气校准法时,需将电极从水体中取出,用无绒软布轻轻擦拭电极表面,去除残留水分与杂质,然后将电极置于洁净的空气中,确保电极膜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且无遮挡,等待检测仪读数稳定(通常需 5-10 分钟),待读数不再变化后,执行校准确认操作,将当前读数设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值。采用标准溶液校准法时,需将校准液倒入洁净容器中,确保校准液体积足够浸没电极膜,将电极缓慢放入校准液中,避免产生气泡(若产生气泡需轻轻摇晃容器排出),待检测仪读数稳定后,根据校准液的标准值执行校准操作,使检测仪读数与标准值一致。校准过程中需避免触碰电极膜,防止损坏敏感元件,同时保持校准液或空气环境的稳定性,不随意移动电极或容器。 再者,校准后的验证与记录不可忽视。校准完成后,需进行验证操作以确认校准效果,可将电极再次放入另一瓶标准校准液中,观察检测仪读数与标准值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通常误差需小于 ±0.1mg/L),若偏差超出范围,需重新检查电极状态并再次进行校准。同时,需详细记录校准信息,包括校准日期、环境温度、校准方法、使用的校准液规格、校准前后的读数、校准人员等,形成完整的校准记录,便于后续追溯与设备维护管理。 最后,需注意校准后的电极维护与设备调整。校准完成后,将电极从校准环境中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若需立即投入使用,可直接安装回检测仪并放入监测水体;若暂不使用,需按照电极储存要求进行妥善保存。同时,检查检测仪的参数设置,确保校准后的参数已正确保存,避免因参数丢失导致校准失效。此外,需根据电极使用频率与说明书要求,制定定期校准计划,通常建议每 1-3 个月进行一次校准,若监测环境水质复杂或电极使用频繁,需适当缩短校准周期,确保电极始终处于准确测量状态。 通过严格把控上述校准操作要点,可有效保障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电极的测量精度,为水质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避免因校准不当导致的监测误差,助力水环境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