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镍监测仪通过特定试剂与水样中镍离子的显色反应,结合光学检测实现浓度实时监测,其检测精度依赖定期跨度校准。跨度校准旨在通过已知浓度的镍标准溶液,修正仪器检测偏差,确保测量值与真实值一致,是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涵盖校准前准备、校准实施、数据验证与后续维护,确保校准效果符合检测要求。 
一、校准前准备:奠定精准校准基础 校准前需完成仪器与试剂的状态确认及环境检查。首先确认仪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无报警信息,若存在故障需先排除;关闭仪器进样阀,停止水样采集,切换至 “校准模式”,避免水样干扰校准过程。准备符合标准的镍标准溶液,需选择与仪器检测量程匹配的浓度(通常为量程上限的 80%-100%),确认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无浑浊、沉淀或变色现象,若为浓缩液需按说明书要求用纯水(符合实验室一级水标准)稀释至指定浓度,搅拌均匀后备用。同时准备专用校准容器(如比色管、进样瓶),确保容器洁净、无镍离子残留,使用前用校准溶液润洗 2-3 次;检查试剂状态,确保显色试剂、缓冲试剂等足量且未变质,避免因试剂问题导致校准失败。 二、校准流程:规范执行校准操作 校准流程需按仪器说明书逐步推进,首先进行空白校准以消除背景干扰。将空白对照液(纯水)注入校准容器,通过仪器进样系统导入检测单元,启动 “空白校准程序”,仪器自动测量空白液吸光度并记录基准值,待空白校准完成且显示 “空白合格” 后,方可进入跨度校准环节。随后进行跨度校准:将配制好的镍标准溶液注入校准容器,确保溶液无气泡,通过进样系统缓慢导入检测单元,避免因流速过快产生气泡影响检测;启动 “跨度校准程序”,仪器会自动添加显色试剂,控制反应温度与时间(通常与样品检测条件一致),待反应完成后测量标准溶液吸光度,并与预设的标准吸光度对比。若测量值与标准值偏差在允许范围内(通常 ±5%),仪器自动保存校准参数,完成校准;若偏差超出范围,需重复进样操作 2-3 次,确认是否为操作误差导致。 三、数据验证:确保校准结果可靠 校准完成后需通过验证步骤确认校准有效性。选取另一份浓度不同的镍标准溶液(如量程中点浓度),按正常检测流程进行测量,记录仪器显示的检测值,与标准溶液真实浓度对比,计算相对误差。若相对误差在仪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说明校准合格,仪器可恢复正常水样检测;若误差超出范围,需排查问题原因:检查标准溶液配制是否准确、进样系统是否存在泄漏、光学部件是否污染,针对问题整改后重新执行校准流程,直至验证合格。同时记录校准数据,包括校准日期、标准溶液浓度、空白值、校准前后的检测偏差、验证结果等,建立校准台账,便于后续追溯与维护。 四、后续维护:保障仪器长期稳定 校准后的维护操作可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并维持校准效果。校准完成后,需用纯水冲洗进样管路与检测单元,清除残留的标准溶液与试剂,避免管路堵塞或试剂残留影响后续水样检测;恢复仪器 “正常检测模式”,开启进样阀,待仪器稳定运行 30 分钟后,观察实时检测数据是否平稳,确保无异常波动。定期(如每月)检查校准台账,根据仪器使用频率与检测精度要求,制定校准周期(通常每 3-6 个月一次),临近校准周期时提前准备标准溶液与试剂;若仪器出现检测数据漂移、报警频繁等情况,需提前进行跨度校准,避免因校准滞后导致检测结果偏差。此外,需妥善保存标准溶液与校准记录,标准溶液按要求储存,校准记录至少保存 1 年,确保符合质量追溯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