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镍监测仪通过试剂与样品中镍离子反应实现浓度监测,管路作为样品与试剂传输的核心通道,长期使用易残留试剂沉淀、样品杂质及反应产物,导致管路堵塞、交叉污染,进而引发检测数据漂移、响应延迟等问题。规范的管路清洗是维持仪器稳定运行的关键,需遵循系统化操作步骤,确保管路清洁彻底且不损伤设备部件。 首先,清洗前需做好准备工作,保障操作安全与清洗效果。需先关闭监测仪电源与进样阀、试剂阀,切断样品与试剂供给,防止清洗过程中液体渗漏或设备误启动;准备适配的清洗用品,包括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专用管路清洗剂(根据残留物质特性选择,避免与管路材质发生腐蚀反应)、废液收集容器、软质毛刷(用于疏通轻微堵塞)及防护用品(手套、护目镜)。同时,需查阅仪器说明书,确认管路材质(如聚四氟乙烯、聚乙烯)与耐受温度范围,避免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清洗剂或清洗方式损伤管路;记录管路连接路径,标注进样管、试剂管、反应管等关键管路接口位置,防止清洗后组装错位。 其次,按管路功能分段开展清洗操作,确保无清洁死角。第一步清洗进样管路,先拆卸进样管与仪器连接接口,将进样管一端接入清洗液容器,另一端连接蠕动泵(或利用仪器自带清洗功能),启动泵体使清洗液以适中流速(通常为 1-2mL/min)循环冲洗管路,持续 10-15 分钟,期间可间歇性反向冲洗,增强对管壁残留杂质的冲刷效果;冲洗完成后,更换为去离子水,重复上述循环操作 5-8 分钟,去除清洗剂残留。第二步清洗试剂管路,针对不同试剂对应的管路(如显色剂管、缓冲剂管),需单独清洗避免交叉污染,先排空管路内剩余试剂,再用去离子水低压冲洗管路,每个试剂管路冲洗时间不少于 8 分钟,若管路内有明显沉淀,可先用专用清洗剂浸泡管路 20-30 分钟(浸泡时间需严格遵循清洗剂说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第三步清洗反应管路与流通池,反应管路因残留反应产物较多,需采用 “浸泡 + 冲洗” 结合方式,先将反应管路与流通池整体拆卸(若仪器设计允许),浸泡于适配清洗剂中,期间轻轻晃动管路促进残留物质溶解,浸泡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清澈透明,最后用洁净空气(如氮气)吹扫管路,去除管内残留水分,防止水分与后续试剂发生反应。 再者,清洗后需进行组装与功能验证,确保管路恢复正常传输功能。组装管路时需按之前记录的连接路径对接接口,确保接口密封严实(可在接口处缠绕聚四氟乙烯生料带,避免渗漏),且管路无扭曲、弯折,防止影响液体流速;组装完成后,打开仪器电源,启动空载运行模式,检查管路是否存在渗漏,观察蠕动泵运转时液体传输是否顺畅,无气泡滞留或流速异常现象。随后进行空白试验验证,通入去离子水代替样品,按正常检测流程运行仪器,若空白值稳定在允许范围内(通常低于仪器检出限的 50%),且多次测量结果无明显波动,说明管路清洗合格,可恢复正常监测;若空白值偏高或波动较大,需重新检查管路清洗情况,必要时重复清洗步骤。 最后,需注意清洗操作中的关键事项,避免操作不当引发问题。清洗过程中需控制清洗液流速与压力,避免高压冲洗导致管路破裂或接口脱落;清洗剂需现配现用,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失效或产生有害物质;对于无法拆卸的集成管路,可利用仪器自带的自动清洗功能,按说明书设置清洗参数(如清洗时间、冲洗次数),定期执行自动清洗程序;清洗完成后需及时清理废液,避免废液残留腐蚀设备或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建立清洗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清洗日期、清洗管路部位、使用的清洗剂类型、清洗时长及验证结果,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通常建议每 1-2 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管路清洗,若样品杂质含量高或仪器使用频率高,需适当缩短清洗周期。 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操作步骤,可有效清除在线镍监测仪管路内的残留物质,保障管路通畅与清洁,避免交叉污染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延长仪器使用寿命,为镍离子浓度精准监测提供可靠的管路传输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