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的电极是捕捉水体中油分信号的核心部件,长期接触含油水样易附着油污、生物膜、悬浮颗粒等污染物,导致检测灵敏度下降、数据失真。科学的电极清洁需遵循标准化流程,覆盖清洁前准备、污染物预处理、针对性清洁、漂洗干燥及复位校准全环节,通过温和且有效的操作去除污染物,同时避免损伤电极敏感层,确保清洁后电极恢复良好性能,保障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清洁前准备是保障清洁安全与效果的基础,需聚焦设备状态、工具与试剂准备。首先需暂停检测仪运行,切断电极供电与数据传输链路,避免清洁过程中因误操作引发设备故障或触电风险;其次拆卸电极时需佩戴专用防护手套,使用匹配的工具(如专用扳手)缓慢拧下电极固定部件,避免用力过猛损坏电极接口或敏感膜;同时准备清洁所需工具与试剂,包括软质清洁刷(如尼龙刷)、无绒清洁布、专用清洗剂(如中性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以及用于干燥的洁净滤纸,确保所有工具与试剂洁净无杂质,防止清洁过程中引入新污染。 污染物预处理环节需先去除电极表面易脱落的杂质,为深度清洁奠定基础。将拆卸后的电极放入洁净容器中,先用蒸馏水冲洗电极表面,去除附着的松散悬浮颗粒与残留水样;若电极表面有明显块状或黏性污染物(如油污凝结物、生物膜),可用软质清洁刷蘸取少量蒸馏水轻轻刷洗,刷洗时需沿同一方向轻柔操作,避免来回摩擦损伤电极敏感膜;对于附着紧密的污染物,可先将电极浸泡在常温蒸馏水中 10-15 分钟,利用水的渗透作用软化污染物,减少后续清洁时对电极的摩擦力度,浸泡过程中需避免电极长时间接触高温或低温环境,防止敏感膜因温度骤变受损。 针对性清洁需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的清洁方式与试剂,确保高效去除污染物且不破坏电极性能。针对油污类污染物,可使用中性表面活性剂溶液(如专用除油清洗剂)浸泡电极,浸泡时间控制在 5-10 分钟,期间轻轻晃动容器促进油污溶解,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清洗剂渗透至电极内部;若油污顽固,可蘸取少量挥发性有机溶剂(如异丙醇)用无绒清洁布轻轻擦拭,擦拭后需立即用蒸馏水冲洗,防止有机溶剂残留腐蚀敏感膜。针对生物膜或有机污染物,可使用弱氧化性清洁溶液(如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电极,利用氧化性分解生物膜结构,浸泡后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确保清洁溶液无残留。针对无机污染物(如金属氧化物、盐类结晶),可使用稀盐酸或稀硝酸溶液(浓度需低于 5%)进行短时间浸泡(1-2 分钟),溶解无机沉淀物,浸泡后需立即用大量蒸馏水冲洗,中和电极表面的酸性物质,避免敏感膜被腐蚀。 漂洗与干燥环节需彻底去除清洁试剂残留,防止影响后续检测。清洁后的电极需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反复冲洗 3-5 次,冲洗时需确保水流平缓,避免高压水流直接冲击敏感膜;冲洗完成后,用洁净滤纸轻轻吸干电极表面水分,吸干过程中需避免滤纸纤维附着在敏感膜上,可采用 “轻按吸干” 而非 “擦拭” 的方式;随后将电极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自然晾干,晾干过程中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高温热源,防止敏感膜因高温或紫外线照射老化,晾干时间需根据环境湿度确定,通常为 30 分钟至 1 小时,确保电极表面完全干燥无水分残留。 复位与校准是清洁后的关键环节,确保电极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将干燥后的电极按拆卸相反顺序安装回检测仪,安装时需确保电极接口密封良好,避免水样泄漏进入设备内部;安装完成后接通电极供电与数据传输链路,启动检测仪进行自检,观察电极是否正常响应;自检通过后,需使用标准油溶液对电极进行零点校准与量程校准,调整电极输出信号与标准浓度的对应关系,确保校准后电极的检测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校准完成后,需让电极在实际水样中试运行 30 分钟,观察检测数据是否稳定,无异常波动后再恢复检测仪的正常在线监测模式。 在线水中油检测仪电极的清洁是一项兼具精细性与针对性的工作,需通过标准化的流程与科学的操作,在有效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保护电极敏感膜,确保清洁后电极性能恢复至理想状态。只有定期开展规范的电极清洁,才能维持检测仪的长期稳定运行,为水中油分在线监测提供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水环境油污染防控与质量管控工作的科学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