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水硬度监测仪通过特定试剂与水体中钙、镁离子发生络合显色反应,结合光学系统检测吸光度以计算硬度值,其校准需围绕试剂反应特性与仪器检测精度展开,涵盖校准前准备、核心校准操作及校准后验证三大环节,主要包括空白校准、单点校准、多点校准三种方法,需根据仪器使用场景与精度要求选择适配方式,确保监测数据可靠。 校准前准备是保障校准效果的基础,需从试剂、器具、仪器状态三方面落实。首先需准备符合标准的水硬度标准溶液(通常为钙镁混合标准溶液),根据仪器监测量程确定标准溶液浓度范围,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且储存符合要求(如避光、常温保存);同时准备空白溶液(高纯度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用于消除溶剂与试剂本底值干扰;还需检查校准用器具,如移液管、容量瓶需经计量检定合格,比色皿需清洁无划痕、透光性良好。仪器状态检查不可忽视,需确保仪器供电稳定,开机预热至规定时间(通常 15-30 分钟),使光学系统、试剂添加模块、温控单元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同时通过仪器自检功能排查管路是否通畅、试剂余量是否充足,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校准。 空白校准是校准的首要步骤,旨在建立检测基准。将空白溶液注入仪器采样系统,或按仪器操作流程启动自动采样功能,使空白溶液进入反应池与试剂混合(若仪器需试剂参与空白校正),待反应稳定后,仪器自动检测空白溶液的吸光度并设定为基准值,消除空白溶液中微量杂质、试剂残留对后续检测的干扰。空白校准需重复 2-3 次,确保多次测量的吸光度偏差≤±2%,若偏差过大,需重新更换空白溶液、清洁反应池与管路,排除污染因素后再次校准,直至空白值稳定在允许范围。 单点校准适用于日常快速校准或仪器短期使用场景,以验证仪器线性区间内某一点的精度。选取一个接近实际监测水体硬度值的标准溶液(通常为仪器量程的 50%-70%),按仪器操作步骤注入采样系统,仪器自动完成试剂添加、反应、吸光度检测,计算标准溶液的硬度检测值。将检测值与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对比,若偏差≤±5%,说明仪器在该浓度点精度达标;若偏差超出阈值,需调整仪器光学参数(如吸光度修正系数)或检查试剂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pH 值),重新校准直至偏差符合要求。单点校准操作简便、耗时短,可作为每日开机后的常规校准手段,快速验证仪器基础精度。 多点校准适用于仪器首次使用、长期停用后重启或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以建立完整的浓度 - 吸光度线性关系。选取 3-5 个覆盖仪器全量程的标准溶液(浓度从低到高依次分布,如 0mg/L、50mg/L、100mg/L、150mg/L、200mg/L),按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进行校准操作。每注入一种浓度的标准溶液,仪器自动完成反应与检测,记录对应的吸光度值,全部标准溶液检测完成后,仪器根据多组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线性相关系数(需≥0.999)。若线性相关系数不达标,需检查标准溶液配制精度、试剂活性或仪器光学系统稳定性,更换失效试剂、重新配制标准溶液后再次校准,直至标准曲线线性符合要求。多点校准能全面修正仪器在不同浓度区间的精度偏差,为高精度监测提供保障。 校准后验证与记录是校准流程的关键收尾。选取一个未参与校准的中间浓度标准溶液,用校准后的仪器进行检测,验证检测值与标准值的偏差是否≤±5%,确保校准结果有效;同时需详细记录校准信息,包括校准日期、标准溶液批次、空白值、标准曲线参数、校准人员等,形成完整的校准档案,便于后续追溯与周期管理。此外,校准完成后需将仪器恢复至监测模式,观察初始监测数据是否稳定,确保校准后的仪器能正常投入使用,为水体硬度连续监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