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电极在长期停用或新购初期,需通过激活处理恢复或建立正常的电化学响应能力,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激活过程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电极性能受损。 
一、激活前的准备工作 激活前需对电极进行外观检查,确认电极膜是否完好,有无破损、裂纹或污染痕迹,若膜片受损需及时更换。检查电极内部电解液是否充足,液位是否达到规定高度,若电解液不足或出现浑浊、沉淀,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更换新的电解液。 准备专用激活溶液,通常为饱和亚硫酸钠溶液或厂家指定的活化液,确保溶液在有效期内且密封保存。同时准备洁净的容器、移液管、去离子水等工具,所有器具需提前清洗并干燥,避免引入杂质污染电极。操作人员需佩戴一次性手套,防止手部油脂接触电极影响激活效果。 电极连接线缆需检查是否有破损或断路,接头处是否牢固,确保激活过程中电极与检测仪的电路连接稳定。提前阅读仪器说明书,明确电极类型(如极谱式、荧光法等)及对应的激活要求,避免混淆操作步骤。 二、极谱式电极的激活步骤 极谱式电极激活需先进行电化学预处理。将电极浸泡在去离子水中 1-2 小时,去除表面残留的杂质。随后将电极放入激活溶液中,连接检测仪并开机,设置仪器为 “激活” 或 “极化” 模式,使电极在特定电压下进行极化处理。 极化过程中需保持溶液温度稳定,避免剧烈晃动容器。极化时间根据电极型号确定,通常为 4-8 小时,部分长期停用的电极可能需要延长至 12 小时。极化期间需观察仪器显示的电流值是否逐渐趋于稳定,若电流波动较大或无响应,需检查电极连接是否正常或重新更换激活溶液。 极化完成后,将电极从激活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表面,去除残留的激活液,避免影响后续校准。随后将电极浸泡在饱和空气中的去离子水中,静置 30 分钟,使电极适应检测环境。 三、荧光法电极的激活步骤 荧光法电极激活重点在于荧光膜的活化。新电极或长期停用的电极需先去除保护套,检查荧光膜表面是否有保护膜,若有需小心剥离。将电极浸泡在洁净的去离子水中,水温控制在 20-25℃,浸泡时间通常为 1-2 小时,使荧光膜充分水化。 激活过程中避免用手或硬物接触荧光膜,防止划伤或污染。浸泡完成后,将电极连接至检测仪,开机预热仪器 30 分钟,让电极与仪器电路形成稳定连接。部分荧光法电极需通过仪器菜单启动激活程序,按提示完成初始化设置,确保荧光信号的正常采集与转换。 激活后需检查荧光膜是否均匀发光,有无局部黯淡或光斑异常,若存在异常需重新浸泡或联系厂家处理。激活后的电极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防止荧光物质提前老化。 四、激活后的检查与确认 激活完成后需进行性能验证,将电极放入已知溶解氧浓度的标准溶液中,待读数稳定后对比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若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则激活成功。若偏差过大,需重新检查激活步骤是否正确,或考虑电极膜片是否损坏、电解液是否失效。 验证合格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按照仪器校准流程进行两点校准(如零氧点和饱和氧点校准),校准完成后即可投入正常使用。激活后的电极若暂时不使用,需按照存储要求进行保存,极谱式电极需浸泡在电解液或去离子水中,荧光法电极需套上湿润的保护套,避免膜片干燥失效。 五、激活过程的注意事项 激活溶液需现用现配,避免长期存放导致失效。不同类型的电极激活溶液不可混用,需严格区分极谱式与荧光法电极的专用试剂。激活过程中需远离强磁场、强腐蚀性气体等干扰环境,防止影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电极激活后若短期内不进行校准,需定期检查电极状态,每周至少更换一次浸泡液,确保电极膜片处于湿润状态。激活操作需专人负责,记录激活时间、电极型号、激活溶液类型及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形成完整的维护档案,便于后续追溯与问题排查。 通过规范的激活操作,可有效恢复在线溶解氧检测仪电极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为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