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蓝绿藻检测仪的电极是监测水体中蓝绿藻浓度的核心部件,其寿命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成本与数据可靠性。实际操作中,以下 4 种常见错误会显著缩短电极寿命,需重点规避。 错误一:使用硬度过高的清洗工具清洁电极 部分操作人员为快速去除电极表面的藻类残留物,直接用金属刷或砂纸擦拭光学感应面,这种做法会划伤电极的光学涂层,导致光信号折射异常。正确方式应采用专用软质海绵蘸取 0.1% 稀硝酸溶液,以画圈方式轻轻擦拭,再用超纯水冲洗 3 次,最后用氮气吹干。每周清洁时需注意,若发现顽固生物膜,可浸泡在 5% 次氯酸钠溶液中 10 分钟后再清洗,避免暴力清洁对电极的物理损伤。 错误二:校准液配置不符合标准浓度 电极校准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环节,但很多用户常忽视校准液的浓度准确性。例如将蓝绿藻标准液稀释时未使用去离子水,或浓度梯度偏差超过 ±5%,会导致电极反复处于错误的校准状态,加速内部电路老化。规范操作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配置 0-1000cells/mL 的系列标准液,且每次校准前需检查溶液保质期,超过 30 天的校准液必须更换,校准完成后需记录偏差值,确保在 ±2% 以内。 错误三:长期暴露在强光或高温环境中 蓝绿藻电极的光学传感器对环境光敏感,若设备安装位置靠近窗户或强光光源,会造成背景光干扰;同时,环境温度超过 40℃时,电极内部的光敏元件会出现性能漂移。日常使用中应确保检测仪处于遮光环境,必要时加装遮阳罩;定期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运转,保持工作环境温度在 15-35℃之间,避免阳光直射或热源近距离烘烤。 错误四:停机后未执行规范的保存流程 设备停用期间,若直接将电极暴露在空气中或浸泡在原水样中,会导致藻类在电极表面大量繁殖,甚至引发霉变。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停机超过 8 小时后,先将电极用超纯水清洗干净,再浸泡在专用保存液(含 0.01% 叠氮化钠的缓冲溶液)中,液位以刚好覆盖感应面为宜。每次重新启用前,需用校准液冲洗电极 3 次,避免保存液残留影响测量结果。 电极的使用寿命通常可达 12-18 个月,但若能避免上述操作错误,结合每月一次的性能核查与季度深度维护,可将寿命延长至 24 个月以上。通过规范操作细节,既能降低设备维护成本,也能保障蓝绿藻监测数据的长期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