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氮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核心传感部件,其响应速度直接决定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当电极响应逐渐迟缓时,往往是日常保养存在疏漏的信号,需从以下关键环节排查问题根源。 
一、电极表面清洁的常态化不足 若未每日用软毛刷蘸取专用清洗剂轻刷电极膜片,水中的藻类、胶体物质会逐渐附着形成生物膜,阻塞离子交换通道。尤其在高浊度水样中,悬浮颗粒物的沉积会使电极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电位。正确的保养应在每周维护时增加超声波清洗步骤,用 30kHz 频率清洗 5 分钟,彻底清除微孔内的污染物,而多数使用者常省略这一操作。 二、参比电极电解液的维护缺失 当电解液液位低于警戒刻度仍未补充时,会导致液接界电位不稳定,直接延长响应时间。部分用户忽视电解液的周期性更换,使 KCl 溶液浓度偏离 3.3mol/L 标准值,加速电极老化。规范操作应每月更换一次电解液,并检查液接界是否通畅,若发现结晶堵塞需用热水浸泡疏通。 三、温度补偿系统的保养疏漏 电极响应速度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当温度传感器积垢或校准过期时,会造成实测温度与水样实际温度偏差超过 ±1℃,导致响应延迟。日常保养中需每周用精密温度计校准一次温度探头,同时清洁恒温装置的散热片,避免因散热不良造成的局部温度波动。 四、储存与闲置维护不当 仪器停用期间若未将电极浸泡在专用保护液中,而是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敏感膜干燥萎缩。正确做法是在停机超过 4 小时后,将电极移入含 50mg/L 氨氮的标准溶液中保存,这一环节常被使用者简化为直接裸露放置,造成不可逆的膜损伤。 电极响应速度下降是仪器发出的保养预警,唯有建立包含清洁、校准、介质维护、环境控制的全流程保养体系,才能避免小隐患演变成大故障。通过强化每日巡检与定期深度维护的结合,可使电极响应时间始终保持在 30 秒以内的最佳状态,保障监测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