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氨氮检测仪的电极通过检测水体中氨离子浓度反映氨氮含量,其标定精度直接影响长期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科学规范的标定方法能有效消除电极漂移、pH干扰等因素影响,确保在复杂水质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测量性能。 
一、标定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与试剂检查需细致周全。确认检测仪供电稳定(220V±10%),电极线缆连接牢固,无信号干扰现象。准备符合《HJ 535-2009 水质 氨氮的测定》标准的校准溶液:建议选用 0.1mg/L、1mg/L、10mg/L、100mg/L 四个浓度梯度的氨氮标准液,需现配现用(用无氨水溶解氯化铵基准试剂),保存不超过 48 小时。同时准备 pH=7.00 的磷酸盐缓冲液、0.1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及专用清洗液(含表面活性剂),所有试剂需标注配制日期与失效时间。 电极预处理是标定准确的基础。将电极从检测仪取出,用无氨水冲洗表面残留水样,浸泡在活化液(0.1mg/L 氨氮标准液 + 0.1% 缓冲剂)中 2 小时,恢复电极活性。检查电极膜是否完好:若发现敏感膜出现裂纹或结晶附着,需更换新电极;若仅存在轻微污染,可用软海绵蘸清洗液轻轻擦拭,避免划伤膜表面。预处理后测量电极内阻,应在 500-1000MΩ 范围内,超出此范围需排查电极是否老化。 二、标定操作步骤 单点标定(零点校准):需严格控制空白值。向 500mL 烧杯注入 300mL 无氨水,加入 10mL 缓冲液(维持 pH 在 7.0±0.2),搅拌均匀后将电极浸入液面下 3cm,开启检测仪 “零点标定” 模式。待仪器显示电位稳定(波动≤0.005mV/30s),记录零点电位值,正常应在 ±5mV 范围内,若偏差过大需检查无氨水质量(电导率应≤0.5μS/cm)。完成后用 0.1mg/L 标准液润洗电极 3 次,避免交叉污染。 多点标定(曲线校准):需按浓度梯度依次进行。先将 1mg/L 标准液倒入专用标定杯,加入 5mL 缓冲液,搅拌 30 秒后插入电极,待读数稳定(约 5 分钟),按下 “标定确认” 键,仪器自动记录该点电位值。按同样方法完成 10mg/L、100mg/L 标准液的标定,每更换浓度需彻底清洗标定杯,并用新溶液润洗 3 次。标定过程中需保持环境温度稳定在 25℃±2℃,温度每波动 1℃需对结果进行 ±2% 的温度补偿校正。 参数验证与调整不可或缺。标定完成后仪器自动生成校准曲线,需检查曲线斜率是否在 55-60mV/decade(25℃时),相关系数 R²≥0.9995。若斜率偏低(<55mV),可能因电极老化或标准液失效导致,需更换电极或重新配制溶液;若线性偏差大,应检查搅拌速度是否均匀(建议 200r/min),避免局部浓度不均影响电位检测。 三、标定后验证与维护 准确性验证需采用实际水样比对。取已知浓度的质控样(如 5mg/L)进行测量,相对误差应≤5%;对于高盐度水样(如海水),需额外验证 100mg/L 浓度点,确保在离子强度干扰下测量偏差不超过 10%。若验证不通过,需重新检查 pH 缓冲效果(氨氮电极最佳响应 pH 为 6.0-8.0),必要时增加缓冲液用量。 电极维护需建立定期机制。标定后用无氨水冲洗电极 3 次,浸泡在保护液(10mg/L 氨氮标准液 + 缓冲剂)中保存,避免干放导致膜干裂。每周需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 50W)清洗电极 1 分钟,去除表面生物膜;每月校准一次 pH 补偿电极,确保其与氨氮电极的电位差稳定。长期停用(超过 1 周)时,需将电极从检测仪取出,单独浸泡在保护液中,定期更换保护液(每 3 天一次)。 标定周期与记录需规范管理。正常运行时建议每 15 天标定一次,在雨季、水质突变或更换电极后需立即标定。每次标定需记录标准液批号、环境温度、曲线参数及操作人员,数据保存至少 2 年。建立标定预警机制:当仪器连续 3 天显示 “漂移超标” 时,自动提醒重新标定,避免因电极老化导致数据失真。 通过上述标定方法,在线氨氮检测仪的测量误差可控制在 ±3% 以内,既能满足地表水、污水处理厂等场景的长期监测需求,又能应对水质突发污染的应急检测,为氨氮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