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D(化学需氧量)是衡量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标,COD快速测定仪凭借检测周期短、操作便捷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等场景的指标检测。使用该仪器检测废水时,需遵循规范流程,兼顾水样特性与仪器操作要求,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具体步骤如下。 一、检测前准备 检测前需做好“仪器-试剂-耗材”的准备工作,同时评估废水特性,为后续操作奠定基础。 首先检查仪器状态:接通COD快速测定仪电源,按下开机键,等待系统完成自检,观察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指示灯(电源灯、加热灯、检测灯)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若自检报错(如“加热模块故障”“光源异常”),需先排查问题(如检查加热管连接、清洁光学镜片),待自检通过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其次准备试剂与耗材:根据仪器检测原理(如重铬酸钾法、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准备对应消解试剂、空白试剂、COD标准溶液(用于验证检测精度),确保试剂在有效期内且储存合规(如避光冷藏、常温密封);同时准备专用消解管、移液管、纯水、废液收集容器,消解管需提前清洗晾干,避免残留污染物影响检测。 最后评估废水特性:了解待检测废水的来源(如化工废水、印染废水、食品加工废水),初步判断废水是否含高浓度悬浮物、油脂或干扰离子(如氯离子),若废水浑浊或含大量杂质,需准备过滤装置(如滤膜、滤纸);若含高浓度干扰离子,需准备对应的掩蔽剂,避免干扰检测反应。 
二、水样预处理 废水成分复杂,预处理是消除干扰、确保检测准确的关键步骤,需根据废水特性选择适配方法。 若废水含悬浮物或杂质:取适量废水样品,用过滤装置过滤,去除水中泥沙、絮状物等固体颗粒,避免颗粒附着在消解管内壁,影响消解反应或光学检测;过滤时需弃去初始少量滤液,确保后续滤液代表性,过滤完成后尽快开展检测,防止水样变质。 若废水含高浓度干扰离子(如氯离子):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向过滤后的水样中加入适量掩蔽剂,轻轻摇匀,掩蔽剂需准确添加,不可过量或不足,过量可能影响COD检测反应,不足则无法有效消除干扰;若不确定干扰离子浓度,可先取少量水样进行预实验,确定掩蔽剂最佳添加量。 若废水COD浓度过高(超出仪器检测量程):需用纯水对废水进行稀释,稀释倍数需根据预估浓度确定(可通过预检测或参考历史数据判断),稀释时需使用洁净移液管,确保稀释比例准确,稀释后水样需充分摇匀,避免浓度不均导致检测偏差。 三、仪器检测操作 按仪器规范流程进行消解与检测,严格控制操作步骤,减少人为误差。 第一步是样品与试剂添加:取预处理后的废水水样,按仪器要求体积(如几毫升)加入专用消解管,再依次加入消解试剂,注意试剂添加顺序不可颠倒,避免提前发生反应;若需做空白对照,需取等量纯水加入另一消解管,同样加入消解试剂,空白样用于消除试剂本身对检测的影响。 第二步是消解反应:盖紧消解管盖子,轻轻摇匀管内液体,避免液体溅出,将消解管放入仪器消解模块,按仪器提示启动消解程序,消解过程中仪器会自动控制温度与时间,不可随意中断消解或调整参数,消解完成后仪器会提示冷却,待消解管冷却至室温后再取出,避免高温操作导致烫伤或检测偏差。 第三步是光学检测:将冷却后的消解管(样品管与空白管)放入仪器检测槽,盖好检测槽盖,防止外界光线干扰,在仪器界面选择“样品检测”模式,先检测空白样,完成空白校正后再检测样品样,仪器会自动读取吸光度,计算并显示废水COD浓度值;检测过程中需确保消解管外壁清洁无污渍,若有液体残留,需用干净软布擦拭干净,避免影响光信号检测。 四、数据处理与后续工作 检测完成后需做好数据记录与仪器清洁,确保操作闭环。 数据记录与验证:记录仪器显示的废水COD浓度值,若进行了稀释或掩蔽处理,需根据稀释倍数或掩蔽剂添加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同时可选取对应浓度的COD标准溶液,按相同步骤进行检测,验证标准溶液检测值与理论值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若偏差过大,需排查预处理、试剂或仪器问题,重新检测。 仪器与耗材清洁:检测完成后,及时清理消解管,用过的消解管需先用纯水冲洗,再用专用清洁剂浸泡(若有残留污渍),清洗后晾干备用;清洁仪器检测槽,去除可能残留的液体或杂质,关闭仪器电源,整理试剂与耗材,将剩余试剂按规定条件储存,废液需倒入专用废液收集容器,按环保要求处置,不可随意倾倒。 五、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佩戴耐酸碱手套、护目镜,防止试剂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消解试剂大多具有腐蚀性或氧化性,操作时务必谨慎。一旦试剂不慎接触皮肤,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检测完成后,应及时清洁仪器;若长期闲置,需依照说明书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仪器下次正常使用。 六、结论 用COD快速测定仪检测废水指标,核心是“预处理消除干扰、规范操作保准确”,需从检测前准备、水样预处理、仪器操作到数据处理形成完整流程,同时结合废水特性灵活调整预处理方法。只有严格遵循规范步骤,才能确保检测结果可靠,为废水处理工艺调整、排放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