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总铬监测仪长期停用(通常超过 1 个月)易因试剂残留固化、部件受潮锈蚀、管路堵塞等问题影响重启后的检测精度,需通过多维度保养措施,保障设备核心部件完好、内部系统洁净,为后续恢复运行奠定基础,具体保养方案如下。 
一、全面清洁与管路处理 核心部件清洁:关闭仪器总电源与进样阀门,拆卸检测池、反应池等可拆卸部件,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内壁,清除残留的总铬检测试剂(如二苯碳酰二肼溶液、酸性试剂等);若存在试剂结晶,可用软毛刷蘸取少量中性洗涤剂轻柔刷洗,避免划伤部件内壁;清洗后用无水乙醇擦拭部件表面,利用乙醇挥发性去除残留水分,防止长期静置滋生微生物或引发腐蚀。 管路深度清理:启动仪器自带的管路清洗程序,先用去离子水冲洗进样管路、试剂管路、废液管路,持续冲洗至流出液清澈无杂质;再用稀盐酸溶液(浓度需符合仪器要求,避免腐蚀管路)冲洗管路,去除可能附着的金属离子残留;最后用去离子水再次冲洗,确保无酸液残留;清洗完成后,断开管路连接,倒置沥干水分,对管路接口进行密封处理,防止灰尘或昆虫进入。 光学系统防护:打开仪器光学模块护盖,用专用镜头纸轻柔擦拭光源灯、单色器及检测窗口,去除表面灰尘与雾气;在光学元件表面涂抹少量专用保护剂(需与元件材质兼容),防止受潮氧化;护盖内侧放置干燥包,密封护盖后做好标记,避免后续误拆。 二、试剂与耗材处理 试剂清空与处置:排空仪器内所有试剂瓶中的剩余试剂,对含铬试剂、酸性试剂等危险试剂,需按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规范分类收集,交由专业机构处置,不可随意排放;试剂瓶用去离子水清洗 3-4 次后,倒置晾干,密封存放于干燥环境,便于后续复用。 耗材更换与储存:更换仪器内所有一次性耗材(如过滤膜、进样针、密封垫等),使用过的耗材按分类规范处理;新耗材需选择与仪器型号匹配的产品,密封包装后存放于恒温(15-25℃)、干燥的专用收纳盒,避免受潮或污染;同时检查耗材库存,及时补充缺失品类,为重启做好准备。 三、部件防护与状态固定 金属部件防锈处理:对仪器内的金属连接件、阀门、进样泵活塞等部件,涂抹少量专用防锈润滑剂,确保润滑剂均匀覆盖部件表面,防止长期静置出现锈蚀或卡顿;对易氧化的金属部件,可包裹一层防锈纸后再进行防护,进一步提升防锈效果。 电气系统保护:检查仪器电源线路、数据线的绝缘层是否完好,若存在破损需及时更换;断开外部电源连接,将电源插头包裹绝缘套,避免与金属部件接触;仪器内部电路板需放置足量干燥包(每 3 个月更换一次),防止潮湿环境导致电路短路或元件老化;关闭仪器所有接口的密封盖,做好防尘防水处理。 四、环境控制与定期巡检 储存环境要求:将仪器放置于无粉尘、无腐蚀性气体、温度稳定(5-30℃)、相对湿度≤60% 的室内环境,避免阳光直射或靠近热源(如暖气、空调出风口);若环境湿度较高,需在仪器周围放置除湿机,定期监测并记录环境温湿度,确保符合储存要求。 定期维护巡检:每月对停用仪器进行一次巡检,检查仪器外观是否完好、密封是否严密,内部干燥包是否失效;每 2 个月打开仪器外壳,检查金属部件有无锈蚀、管路接口有无松动,光学元件表面是否洁净;巡检过程中若发现异常(如部件锈蚀、密封失效),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更换防锈剂、重新密封),并详细记录处理情况。 五、档案记录与重启预案 保养记录归档:详细记录停用日期、保养操作内容(如清洁步骤、试剂处置情况、部件防护措施)、巡检时间与结果,形成完整的停用保养档案,标注关键部件的保养周期与下次更换时间,便于后续追溯。 重启准备预案:在档案中明确重启前需执行的操作(如管路重新清洗、试剂重新配制、系统校准、部件功能测试等),规定各步骤的操作标准与时间节点;提前准备重启所需的试剂、耗材与校准溶液,确保仪器重启后能快速完成调试,恢复正常监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