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浊度测定仪的测量精度不仅依赖仪器性能,更取决于操作规范。基于其光学检测原理,使用过程中需从样品处理、仪器操作、环境控制等多方面规避干扰,确保测量结果真实反映水体浊度状态。 样品预处理需消除物理干扰因素。水样采集后需立即检测,若需暂存需避光(防止藻类繁殖产生新颗粒物)并冷藏(0-4℃),存放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检测前需观察水样状态:若有气泡(如刚采集的水样),需静置 10 分钟至气泡完全消散 —— 气泡对散射光的干扰会使低浊度水样(<10 NTU)测量值偏高 50% 以上;若颗粒物沉降(如高浊度水样),需用手握住比色皿中部轻轻颠倒 5 次(避免剧烈摇晃产生气泡),摇匀后 30 秒内完成测量,防止再次沉降。含有大颗粒杂质(如泥沙)的水样需先过 100μm 筛网(仅去除粗颗粒,保留悬浮颗粒物),避免堵塞比色皿或遮挡光路。 比色皿的使用规范直接影响光路稳定性。需专用比色皿(不可与其他检测仪器混用),使用前检查透光面:若有划痕(会散射光线)需立即更换;若有指纹或水渍,用专用光学镜头纸沿同一方向擦拭(禁止来回摩擦),直至透光面无可见痕迹。装样时液面需低于比色皿边缘 2mm(约 80% 容积),避免加盖时液体溢出污染仪器样品池。每次测量需将比色皿按定位标记放置(如箭头朝向光源),确保光路穿过同一透光区域 —— 位置偏差 1° 就可能导致低浊度测量误差超过 3%。测量高浊度水样(>500 NTU)后,需立即用自来水冲洗比色皿 3 次,再用纯水冲洗 2 次,防止残留颗粒物附着影响后续测量。 仪器操作需严格遵循流程时序。开机后需预热 30 分钟(光源稳定需要时间),尤其是采用钨灯的仪器 —— 预热不足会导致光源强度波动,使连续测量同一水样的偏差超过 2%。校准操作需按 “先零点、后跨度” 的顺序进行,且标准液需与室温一致(温差超过 2℃会使浊度值偏差 1%-2%)。测量时需盖好样品池盖,避免环境光干扰(如实验室灯光直射会使散射光检测值偏高)。连续测量不同水样时,需用下一个水样冲洗比色皿 3 次(每次冲洗后倒掉液体时需倾斜比色皿,让液体沿非透光面流下,减少透光面残留)。测量完成后,需先关闭软件再关仪器电源,避免数据丢失。 环境与仪器维护需减少外部干扰。仪器需放置在水平、无振动的工作台(振动会使光路偏移),远离强电磁场(如离心机、冰箱压缩机)—— 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检测器信号噪声增大。工作环境温度需控制在 15-30℃(最佳 20-25℃),湿度<70%:高温会使光源发光效率下降,高湿可能导致光学部件结露(结露的散射作用会使零点漂移)。每日使用后需用无尘布擦拭样品池,清除可能的液体残留;每周用压缩氮气(0.2MPa)吹扫光路进光口,去除灰尘(灰尘积累会吸收光线)。若长期不用(超过 1 周),需将比色皿清洗晾干后单独存放,仪器每月通电预热 1 次(30 分钟),防止光学部件受潮老化。 异常情况处理需及时止损。若测量值突然跳变(如同一水样连续测量偏差超过 10%),需检查:比色皿是否放置到位、透光面是否污染、光源是否闪烁(可能接触不良)。若校准后零点偏高(>0.1 NTU),需更换 0 NTU 标准液(可能被污染)或清洁样品池内部(可能有液体残留)。测量高浊度水样时若显示 “超出量程”,不可直接稀释后测量(稀释会改变颗粒物分布),需更换量程更宽的仪器或采用稀释法(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比例稀释,记录稀释倍数)。若仪器提示 “光源能量低”,需及时更换光源(提前准备备用光源,避免影响检测)。 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因素,使测量结果真实反映水体浊度状态,为水质评估提供可靠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