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色度测定仪检测石油样品需通过预处理消除样品特性干扰,结合仪器特性规范操作流程,核心是确保石油样品状态稳定、光路信号不受干扰。检测过程需遵循 “样品预处理 — 仪器调试 — 检测操作 — 数据验证” 的步骤,兼顾安全性与数据准确性。 一、石油样品预处理:消除干扰与标准化状态 石油样品(如原油、成品油)因含杂质、易挥发等特性,需预处理后才能满足检测要求,避免直接检测导致数据失真或设备污染。 过滤除杂:石油样品中若含机械杂质(如泥沙、金属颗粒),需用专用石油过滤膜(孔径 0.45μm)过滤 —— 将样品倒入漏斗,自然过滤(避免加压过滤导致杂质穿透),弃去初始 5mL 滤液(去除滤膜残留纤维),收集后续澄清滤液。若样品黏稠(如重油),可先加热至 40-50℃(不超过样品闪点)降低黏度,再过滤(加热时需用水浴,避免明火)。 均化与稳定:取样前需充分搅拌样品(使用玻璃搅拌棒,避免金属污染),确保颜色均匀(石油易因组分沉降导致上下层颜色差异)。对易挥发样品(如汽油),需在密封容器中处理,取样后立即加盖(减少轻组分挥发导致的颜色变化),并在 30 分钟内完成检测。 稀释处理(针对深色样品):若样品颜色过深(如原油),超过仪器检测量程,需用同型号的无色溶剂(如石油醚、正己烷)稀释 —— 按 1:1、1:5 等比例梯度稀释,确保稀释后样品颜色在仪器测量范围内(稀释时需准确移取样品与溶剂,用移液管操作并搅拌均匀)。稀释后需记录稀释倍数,检测结果需按倍数换算。 二、仪器调试与参数设置:匹配石油样品特性 台式色度测定仪需根据石油样品类型调整参数,确保检测方法适配样品光学特性。 检测模式选择:石油色度检测多采用透射比色法,需选择对应波长(通常 400-700nm 可见光范围,如检测柴油可选用 450nm 波长)。部分仪器内置石油专用色度标准(如 ASTM 色度、赛波特色度),可直接调用对应模式,无需手动设定波长;若无专用模式,需手动校准标准曲线(用石油色度标准溶液建立)。 比色皿选择与清洁:选用石英比色皿(耐有机溶剂,避免玻璃比色皿被石油溶解),使用前用石油醚冲洗 2 次(去除残留水分)。比色皿需确保透光面无划痕(石油样品颜色检测对透光性敏感,划痕会导致光散射误差),检测时仅握磨砂面(防止指纹污染透光面)。 基线校准:检测前需用对应溶剂(如稀释用的石油醚)进行空白校准 —— 将溶剂注入比色皿,放入检测池,执行 “空白校准” 程序,确保仪器扣除溶剂本身的吸光干扰。校准后需检查空白值(吸光度应≤0.002),若过高需重新清洁比色皿或更换溶剂。 三、检测操作规范:保障数据稳定性与重复性 检测过程需控制样品状态与操作细节,避免外界因素影响石油样品颜色表现。 样品注入与放置:用移液管将预处理后的样品缓慢注入比色皿(至容积的 2/3 处),注入时沿壁流下(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散射光线导致吸光度偏高)。若产生气泡,可轻轻敲击比色皿壁(不可剧烈晃动),或静置 1-2 分钟让气泡上浮消散。将比色皿放入检测池时,需确保定位准确(透光面对准光路),盖紧检测池盖(防止外界光线干扰)。 检测与读数:单次检测需等待仪器读数稳定(显示值 3 秒内无变化)后记录数据,同一样品需连续检测 3 次(每次检测前需重新摇匀样品,避免组分沉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相对标准偏差需≤2%)。检测过程中若发现读数持续漂移(如递增或递减),需检查样品是否挥发(容器密封是否完好)、或比色皿是否因温度变化产生水雾(需用擦镜纸擦拭外壁)。 高挥发性样品处理:检测汽油等易挥发样品时,需缩短单次检测时间(从注入到读数不超过 1 分钟),且比色皿需加盖(专用带盖石英比色皿),减少轻组分挥发导致的颜色变浅。检测间隔需用石油醚清洁比色皿(避免残留样品挥发后形成油膜)。 四、数据验证与设备清洁:确保结果可靠与设备维护 检测后需验证数据有效性,并清洁设备避免残留污染,为后续检测提供保障。 数据有效性判断:若采用稀释法检测,需验证稀释线性 —— 不同稀释倍数的检测结果经换算后,偏差应≤5%(如 1:1 稀释与 1:5 稀释的换算结果需一致)。同时,对比平行样品检测结果(同一样品分两份处理),相对偏差需≤3%,否则需重新检查预处理是否均匀。 设备与器具清洁:检测结束后,立即用石油醚冲洗比色皿(至少 3 次),去除内壁油膜(若有残留,可用蘸有石油醚的棉签轻擦),再用无水乙醇冲洗(去除石油醚残留),倒置晾干(避免阳光直射)。进样用的移液管、烧杯需用同样方法清洁,避免残留石油挥发后污染环境。 安全注意事项:操作全程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避免吸入有机溶剂蒸气),佩戴橡胶手套(防止样品接触皮肤);石油醚等溶剂需远离明火(使用防爆型通风橱);废液需倒入专用石油类废液桶(不可与水基废液混合)。 台式色度测定仪检测石油样品的核心是 “适配性处理”—— 通过预处理让样品满足检测条件,通过参数匹配让仪器适应石油特性,通过规范操作控制干扰因素。同时,需结合石油样品的安全性要求,在保障检测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获取可靠数据。检测后的数据需关联样品信息(如温度、稀释倍数),为结果追溯提供完整依据,确保检测过程科学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