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油仪的光学系统是检测精度的核心保障,其性能直接受光路清洁度、部件稳定性及环境干扰影响。每日保养需围绕 “防污染、防损伤、保稳定” 三大原则,针对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及检测器等关键部件制定精细化操作规范。 光源模块的日常保养需聚焦稳定性维护。开机前需检查光源灯罩是否密封,若发现缝隙需用专用密封胶条填补,防止灰尘进入光学腔。预热阶段(通常 15-30 分钟)需观察光源发光是否均匀,若出现闪烁或亮度异常,需立即关机检查灯丝状态 —— 若灯丝有黑斑或变形,需更换备用光源(更换时需佩戴无尘手套,避免指纹污染灯座)。每日首次使用前需进行光源能量校准:通过仪器自带的能量检测功能,确认不同波长(2930cm⁻¹、2960cm⁻¹、3030cm⁻¹)的能量值在出厂设定范围(波动幅度不超过 ±5%),若偏差过大,需调整光源位置或更换光源。使用结束后,需等待光源完全冷却(约 30 分钟)再关闭仪器防尘罩,避免高温状态下吸附空气中的油脂颗粒。 单色器与光路系统的保养重点是防污染。每日需用压缩氮气(压力 0.2-0.3MPa)吹扫单色器进光口和出光口,气流需呈 45° 角斜吹,避免直吹导致灰尘进入内部光学元件。若检测时出现基线漂移超过 0.002Abs/h,需检查光栅表面是否有污渍 —— 可通过仪器自诊断功能查看光栅反射率,若反射率下降 10% 以上,需联系厂家专业人员用专用光学清洁剂处理(禁止自行拆卸擦拭)。光路中的反射镜需每周用无尘布蘸取无水乙醇轻擦边缘(非反光面),但每日需通过观察基线平直度判断清洁状态,若基线出现杂峰,可能是反射镜沾染油污,需立即停止使用并安排专业清洁。 样品池的清洁与检查是每日保养的关键环节。使用前需逐一检查样品池是否有裂纹、划痕或残留液,若内壁有挂壁(如前次检测残留的萃取剂),需用纯四氯乙烯冲洗 3 次,再用氮气吹干(气流需缓慢,避免液体飞溅)。装样时需控制液体量在样品池容积的 2/3 以内,避免加盖时溢出 —— 若发生轻微溢液,需立即用吸附棉擦拭外表面,再用蘸有纯乙醇的无尘布二次清洁,最后用氮气吹干(禁止用纸巾直接擦拭透光面)。每日检测结束后,需将样品池浸泡在专用清洗液(5% 硝酸与纯乙醇 1:1 混合液)中 30 分钟,取出后用纯水冲洗至中性,倒置在无尘支架上自然晾干(禁止使用烘箱烘干,避免温度变形)。 检测器的保养需注重环境适应性。每日需检查检测器制冷系统(如半导体制冷)是否正常运行,确保工作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通常 - 5℃至 10℃),若温度波动超过 ±2℃,需检查散热风扇是否堵塞 —— 可用压缩空气吹扫风扇滤网,清除灰尘堆积。检测器窗口需每日用专用光学镜头纸擦拭(从中心向边缘螺旋式擦拭,避免来回摩擦),若发现窗口有霉点或划痕,需立即停用并更换备用检测器(更换时需切断电源,防止静电损伤元件)。检测过程中若出现信号噪声突然增大,需检查检测器与前置放大器的连接线缆是否松动,接口处需用无水乙醇清洁后重新插拔,确保接触良好。 环境控制是光学系统保养的基础保障。每日需提前 30 分钟开启实验室空调,将温度控制在 20-25℃(波动不超过 ±1℃),湿度保持在 40%-60%(湿度过高易结露,过低易产生静电)。若环境湿度超标,需启用除湿机或加湿装置(避免直对仪器出风口);若有阳光直射,需安装遮光窗帘,防止强光干扰光路稳定性。实验台需每日用抗静电抹布擦拭,消除台面静电(静电会吸附灰尘并干扰检测器信号),仪器周围 1 米内禁止放置挥发性试剂(如乙醚、丙酮),避免试剂蒸气附着在光学元件表面。 每日保养结束后需填写保养记录,包括光源能量值、基线漂移量、样品池状态及环境参数等。若连续 3 天出现同一部件异常(如样品池反复污染),需追溯前次检测的样品类型,调整清洗流程(如增加超声清洗步骤);若基线稳定性持续下降,需提前安排月度全面校准,避免影响检测数据可靠性。通过每日系统性保养,可将光学系统的性能衰减率控制在每月 3% 以内,显著延长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