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油仪检测中使用的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等萃取试剂具有挥发性和毒性,试剂泄漏不仅会污染仪器和环境,还可能危害操作人员健康,需遵循 “快速控制、安全处理、全面清洁” 的原则规范处置。 
泄漏初期的应急控制是首要环节。一旦发现试剂泄漏(如比色管破裂、管路接口渗漏),需立即停止检测操作,佩戴橡胶手套和防护口罩(若泄漏量超过 10 毫升,需佩戴防毒面具),避免直接接触或吸入挥发气体。对于少量泄漏(如滴落式渗漏),立即用吸附棉(不可用普通纸巾)覆盖泄漏区域,吸附棉需完全覆盖漏液范围,静置 1 分钟让试剂充分吸收,避免擦拭动作导致试剂扩散。若泄漏发生在仪器内部(如样品池区域),需先切断仪器电源,防止试剂渗入电路引发短路,再用镊子夹取吸附棉深入缝隙吸附,避免手部接触仪器内部部件。 大量泄漏(如试剂瓶倾倒)需采取升级处理措施。迅速将泄漏区域周边的其他试剂和样品移至安全处,在泄漏范围 1 米外设置警示标识,禁止无关人员靠近。用防爆型吸附垫(耐有机溶剂材质)铺设在泄漏区域,厚度不低于 5 毫米,确保完全阻隔试剂渗透至台面或地面。若试剂溅洒至桌面,可倾倒少量无水乙醇(与泄漏试剂互溶)在吸附垫上,加速试剂被吸附。处理过程中保持通风(打开实验室排风或风扇),降低空气中试剂浓度,操作人员需站在上风向,减少吸入风险。 泄漏后的清洁与仪器检查需彻底到位。对于仪器外部泄漏,吸附处理后用蘸有 5% 碳酸钠溶液的抹布擦拭污染区域(中和残留试剂酸性),再用纯水抹布二次擦拭,最后用干抹布擦干,防止液体残留腐蚀台面。若泄漏涉及比色皿或样品池,需将污染的比色皿放入专用废液桶(不可继续使用),样品池用吸附棉反复擦拭后,倒入少量纯乙醇冲洗内部,再用氮气吹干(避免水分残留影响光学性能)。清洁后需检查仪器光路系统:开机观察样品池是否有可见污渍,运行空白校正,若吸光度值异常(超过 0.005Abs),需重复清洁步骤或联系厂家专业维护。 泄漏试剂的处理需符合环保规范。吸附了试剂的吸附棉、擦拭抹布需放入密封的防爆废液袋,标注 “含卤代烃废液”,交由专业危废处理机构处置,不可随意丢弃或混入生活垃圾。泄漏后的残留液体(如吸附后挤出的液体)需倒入专用废液桶,按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流程登记,禁止直接倒入下水道。若泄漏量较大(超过 50 毫升),需记录泄漏时间、处理过程及试剂种类,向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报备。 预防泄漏的措施需同步落实。日常使用前检查试剂瓶密封状态(如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是否有裂痕),管路接口是否紧固;更换试剂时缓慢操作,避免倾倒过快导致溢出;比色皿使用前检查是否有破损,装样量不超过容积的 2/3,防止加盖时溢出。定期维护仪器的进样系统(如密封圈、管路),每 3 个月更换一次易损密封部件,减少因设备老化导致的泄漏风险。 总之,红外测油仪试剂泄漏处理的核心是 “控扩散、防危害、全清洁、严处置”,通过规范的应急操作和后续处理,既能保障检测人员安全,又能减少对仪器性能和环境的影响,同时需通过预防措施降低泄漏发生概率,形成完整的安全管理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