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油仪的检测精度依赖光学系统与样品池的洁净状态,污染物附着会直接干扰红外光的透射与吸收,导致检测偏差。识别需要清洁的典型表现,可及时排除污染引发的故障,避免因拖延清洁造成检测数据失真或设备损伤。 检测数据异常是最直接的清洁信号,需重点关注数值波动与偏差。空白值异常升高是常见表现 —— 正常状态下,用纯萃取剂(如四氯化碳)检测的空白值应稳定在较低水平,若空白值突然升高或持续上升,且排除试剂变质因素后,多为光学部件或样品池受污染所致。检测值重复性变差也需警惕,同一标准油溶液多次检测的相对偏差若超过允许范围,可能是样品池透光面有污渍(如指纹、油膜),导致每次检测的光路衰减不一致。此外,检测值与理论值出现系统性偏差(如普遍偏高或偏低),在排除校准、试剂等因素后,需考虑光路中的镜片附着污染物,使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吸收异常,影响油分浓度计算。 样品池的物理污染迹象可通过直接观察确认。透光面若出现可见污渍(如斑点、划痕状附着物),即使污渍微小,也可能在检测时产生光散射;池壁若有残留油膜,会呈现均匀的光泽变化(如局部发乌或反光异常),此类油膜多为前次检测后未彻底清洗所致,长期积累会硬化形成顽固污染。样品池边缘的密封部位若有结晶或黏稠物,可能是萃取剂挥发后残留的油分与杂质混合物,不仅污染样品池,还可能影响密封性能,导致检测时液体渗漏。此外,样品池放置槽内若有粉尘、液滴残留,会间接污染放入的样品池,需同步清洁。 光学系统的污染会通过仪器运行状态显现。检测时若屏幕显示的光谱曲线出现异常波动 —— 正常曲线应平滑连续,污染后可能出现无规律的锯齿状起伏或基线漂移,尤其在特征吸收峰(如 2930cm⁻¹、2960cm⁻¹、3030cm⁻¹)附近波动明显。光源启动后若出现光强不足提示,或检测时提示 “能量过低”,在排除光源老化因素后,可能是光路中的透镜、反光镜附着灰尘或油雾,导致红外光传输效率下降。长期未清洁的仪器,还可能出现检测时间延长的现象 —— 因光学部件透光率下降,仪器需更长时间采集稳定信号,间接反映污染对光路的阻碍。 仪器外部与辅助部件的污染迹象也需关注。萃取装置的分液漏斗若残留油滴,会导致萃取效率下降,间接使检测结果偏低,同时污染后续样品;比色管或容量瓶的内壁若有挂壁现象,说明清洗不彻底,残留的油分可能混入新样品。进样针或管路若有堵塞感(如推注阻力增大),可能是杂质与油分混合形成的黏稠物附着内壁,影响样品注入量的准确性。此外,仪器操作面板若有液体泼溅痕迹,虽不直接影响检测,但可能渗透进内部造成电路污染,需及时清洁并检查密封状态。 清洁需求还可通过维护周期与使用场景判断。检测高浓度油样后,若未立即清洁,需重点检查样品池;频繁检测含悬浮物较多的水样(经萃取后可能带入微小颗粒),需缩短清洁间隔。环境粉尘较多或通风不良的实验室,仪器光学部件易积灰,若出现开机后 “初始化失败”“光路异常” 等提示,可能是灰尘影响光信号传输,需对光路系统进行清洁。当仪器长期未使用(超过一周),再次启用前需检查样品池与光学窗口,存放期间的积尘或潮气可能已造成隐性污染。 识别这些需要清洁的表现,可在污染初期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物硬化或扩散。清洁时机的判断需结合数据异常、物理观察与使用情况综合确定,既不可因过度清洁影响检测效率,也不能忽视污染信号导致检测质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