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式悬浮物测定仪的检测流程中,比色皿的清洁度直接决定测量精度。作为光学检测的核心载体,比色皿内壁的污渍、划痕或残留液会散射、吸收入射光,导致吸光度数值偏离真实值,因此需建立严格的清洁标准与操作规范。 比色皿的基础清洁要求为 “无可见污渍、无残留液膜、无划痕”。内壁若存在肉眼可见的颗粒物(如悬浮物残留、指纹印),会直接遮挡光路,造成测量值虚高;若有油膜或水渍残留(尤其检测含油悬浮物后),会形成光的漫反射,导致数据波动幅度超过 5%。对于石英材质比色皿,需避免使用硬质工具擦拭,以防产生划痕 —— 划痕深度超过 1 微米时,会改变光的折射路径,即使污渍清除也无法恢复测量准确性。清洁后的比色皿需满足 “倒置观察法” 验证:将空比色皿盛满纯水,倒置 10 秒后观察内壁,若水面呈完整弧形且无挂壁痕迹,即为清洁合格。 清洁操作需按污染物类型选择适配方法。检测普通悬浮物(如淡水养殖水样)后,先用自来水冲洗 3 次,去除表面附着的颗粒物;再用纯水冲洗 2 次,消除自来水残留的矿物质。若检测含油或高有机物水样,需先用中性洗涤剂(如实验室专用洗洁精)浸泡 5 分钟,用软毛刷(毛长不超过 5 毫米)轻轻刷洗内壁,刷洗时避免刷头触碰透光面(仅清洗磨砂面和外壁),随后用纯水冲洗至无泡沫残留。检测含盐分较高的海水样品后,需增加一道稀硝酸(5% 浓度)浸泡步骤(时间不超过 3 分钟),中和盐分结晶,再用纯水冲洗,防止盐渍长期附着腐蚀材质。 特殊污渍处理需采用针对性手段。若内壁出现顽固挂壁(如藻类分泌物残留),可用 3% 的盐酸溶液浸泡 10 分钟,或用超声波清洗仪(功率 300W)清洗 3 分钟(水温控制在 25℃以下,避免高温损伤粘合处);若沾染指纹或油脂,可用无水乙醇擦拭内壁(仅擦透光面边缘,避免酒精渗入粘合缝),待自然挥发后再用纯水冲洗。禁止使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清洁石英比色皿,会腐蚀材质导致透光率下降;也不可用超声波清洗带有划痕的比色皿,可能扩大损伤范围。 清洁后的保存方式影响二次污染风险。短期存放(24 小时内)可将比色皿倒置在专用支架上,透光面朝下,避免灰尘落入;长期存放(超过 3 天)需用镜头纸包裹透光面,放入干燥盒(湿度控制在 40%-60%),盒内禁止放置干燥剂(防止过度干燥导致粘合处开裂)。使用前需再次检查清洁度:对着光线观察透光面,若发现纤维残留(如镜头纸碎屑),需用吹气球(不可用嘴吹)轻吹去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透光面(手上油脂会形成永久性污染)。 清洁质量的日常维护需纳入检测流程。每次检测前需对空白比色皿进行 “基线校准”:将两个清洁的空比色皿分别装入纯水,放入仪器检测,若两者测量值差值超过 2%,说明其中一个存在隐性污染,需重新清洁。每使用 10 次后,需用标准悬浮物溶液验证清洁效果 —— 同一溶液在两个比色皿中的测量值偏差应小于 3%,否则需更换比色皿或强化清洁流程。对于使用超过 6 个月的比色皿,需定期检查粘合处是否渗漏(装满水静置 30 分钟),渗漏会导致光路变短,此时即使清洁合格也需淘汰更换。 总之,台式悬浮物测定仪比色皿的清洁度管理需贯穿 “使用前检查 - 检测后即时清洁 - 定期验证” 全流程,通过适配的清洁方法与严格的验收标准,确保光学检测不受污染干扰,为悬浮物浓度测定提供稳定的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