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的电极是核心检测部件,其安装精度与校准质量直接决定测量数据的可靠性。需通过标准化的安装流程确保电极稳定采集信号,结合科学的校准方法消除误差,为水产养殖监测提供精准数据。 
安装前需根据养殖类型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淡水池塘宜安装在离池壁 1.5 米以上、水深 0.8-1.2 米处,避开进水口与增氧机的强水流区域;循环水系统需安装在过滤装置前后各一处,前侧监测原始水质,后侧评估过滤效果。安装点需提前清理周边杂物,避免水草、残饵缠绕电极。 安装时先固定电极支架,支架采用不锈钢材质,通过膨胀螺丝或沉底基座固定,确保在水流冲击下无晃动。电极与支架的连接需使用可调节卡扣,便于后续调整插入深度。电极插入水体的深度以传感器探头完全浸没且距水底 30 厘米以上为宜,避免底泥干扰;若为流通式安装,需将电极嵌入水样流通管道的水平段,确保水流均匀流经探头,管道内水流速度控制在 0.3-0.5 米 / 秒,防止流速过快导致信号波动。 电极线缆需沿支架固定,多余线缆盘绕成直径不小于 20 厘米的圆环并绑扎,避免线缆下垂浸入水中造成信号干扰。线缆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密封后套上热缩管,再涂抹硅胶防水剂,形成三重防护。安装完成后需检查电极是否垂直于水面,若倾斜角度超过 5° 需重新调整,防止气泡附着在探头表面。 校准工作需建立在电极稳定运行基础上,建议安装后静置 24 小时再进行首次校准。校准前准备工作包括:根据检测仪量程准备至少两种浓度的标准悬浮物溶液(如 0-200mg/L 量程需准备 0mg/L 纯水溶液和 100mg/L 标准液),溶液需现配现用,避免沉淀;校准用容器需用纯水溶液清洗 3 次,防止残留杂质影响浓度准确性。 校准操作需严格遵循仪器规程:先将电极从待测水体中取出,用纯水溶液冲洗探头表面,用软纸巾吸干水分后,浸入 0mg/L 标准液中。待仪器显示数值稳定(波动幅度小于 ±2mg/L 并持续 30 秒),进入校准界面执行 “零点校准”,保存当前参数。随后取出电极,用 100mg/L 标准液冲洗 3 次,浸入该溶液中,同样等待数值稳定后执行 “跨度校准”,使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液浓度一致。若校准后误差超过 5%,需重复操作一次,仍不达标则检查电极是否污染或标准液是否失效。 日常校准需制定周期计划:淡水养殖每 2 周校准一次,海水养殖及循环水系统每周校准一次,特种养殖每 3 天校准一次。校准后需记录校准时间、标准液浓度、校准前后误差等数据,形成校准档案。当出现测量值与目视水质明显不符、更换电极或维修仪器后,需立即进行额外校准。 校准过程中若发现标准液出现分层或沉淀,需重新配制;电极探头若有划痕或污渍,用专用研磨纸轻轻打磨后再校准。校准完成后将电极放回监测位置,运行 30 分钟后对比校准前后的测量数据,确认波动在正常范围(±3mg/L 内)。长期停用的电极重新启用时,需先在纯水溶液中浸泡 4 小时,再按全流程校准后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