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外测油仪的检测过程中,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等有机溶剂是萃取水体中油分的关键介质。这些溶剂成本较高且具有一定毒性,采用循环使用方法不仅能降低检测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实验的理念。溶剂循环使用需遵循科学的回收、提纯流程,确保再生溶剂的纯度满足检测要求。 溶剂回收的基础操作需与检测流程同步进行。当水样中的油分被溶剂萃取后,通过分液漏斗分离出含有油分的脏溶剂,此时需将其收集到专用的密封容器中,避免溶剂挥发造成人员接触或空气污染。收集过程中需标注溶剂类型、使用次数及收集日期,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对于检测后的废液,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需通过蒸馏装置进行初步回收 —— 将脏溶剂倒入蒸馏烧瓶,设置适宜的蒸馏温度(如四氯化碳沸点为 76.8℃,可控制温度在 80-85℃),通过冷凝管收集馏分,得到初步净化的溶剂。 蒸馏提纯是提升再生溶剂纯度的核心步骤。蒸馏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加热速率,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溶剂分解或油分碳化,影响提纯效果。馏分收集时应舍弃初馏分(约占总量的 5%),这部分可能含有低沸点杂质;当蒸馏烧瓶内剩余少量残液时需停止加热,防止残液中的高沸点油分混入馏分。对于纯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可采用二次蒸馏法,将初次蒸馏得到的溶剂再次蒸馏,进一步去除微量杂质。经蒸馏处理后的溶剂,其纯度通常可达到新溶剂的 95% 以上,满足常规检测需求。 净化处理可针对性去除特定杂质。若蒸馏后的溶剂仍存在轻微颜色或浑浊,说明可能含有少量极性杂质或悬浮颗粒,此时需进行吸附净化。将溶剂通过填充有活性碳、硅胶或弗罗里硅土的层析柱,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去除杂质。操作时需控制溶剂流速(一般为每分钟 5-10ml),确保充分接触吸附剂。吸附完成后,需对净化后的溶剂进行过滤,使用 0.45μm 孔径的有机相滤膜去除可能残留的吸附剂颗粒,避免对红外检测的光路产生干扰。 再生溶剂的质量验证是循环使用的必要环节。通过红外测油仪对再生溶剂进行空白检测,若其在 2930cm⁻¹、2960cm⁻¹、3030cm⁻¹ 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 0.03Abs,说明纯度符合要求,可用于常规水样检测;若吸光度超标,需重新进行蒸馏或净化处理。同时,可通过与新溶剂对比检测同一标准油溶液,两者的测定结果相对偏差应小于 5%,确保再生溶剂不会影响检测精度。 循环使用的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守。溶剂循环次数建议控制在 3-5 次以内,多次循环后溶剂中的微量杂质可能累积,影响检测准确性。储存再生溶剂时需使用棕色玻璃瓶,放置在阴凉、通风、远离火源的地方,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耐化学腐蚀手套等防护装备,在通风橱内进行溶剂处理操作,降低健康风险。 红外测油仪溶剂的循环使用通过 “回收 - 蒸馏 - 净化 - 验证” 的流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保目标的平衡。合理应用这一方法,既能降低检测成本,又能减少有毒溶剂的排放,是实验室绿色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检测精度要求和溶剂特性,灵活调整提纯步骤,确保再生溶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