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总铜监测仪通过特异性试剂与水样中总铜离子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结合分光光度法实现连续监测,是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控的重要设备。日常维护需针对试剂活性、预处理效率、反应稳定性、数据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展开,通过标准化步骤消除潜在故障隐患,保障仪器长期精准运行。 
一、试剂系统专项维护 试剂状态检查:每日查看试剂储存舱温度(需稳定在 5-25℃)与湿度(≤60%),记录温湿度数据,若超出范围及时调整温控与除湿装置;观察显色剂、掩蔽剂、还原剂等试剂外观,若出现浑浊、沉淀、颜色异常(如本应澄清的试剂变浑浊),立即更换新试剂;检查试剂液位,低于警戒值(总容量 1/3)时按标准流程补充,补充前核对试剂批号与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试剂。 试剂管路维护:每周启动试剂管路冲洗程序,用超纯水冲洗试剂输送管路,清除残留试剂结晶(尤其含铜试剂易在管路内壁沉积);检查试剂接头密封性,若存在渗漏,更换防水密封圈并重新紧固;对试剂加样泵进行精度校验,通过标准体积校准确保加样误差≤±2%,若误差超标,清洁泵头或更换泵管。 二、预处理系统清洁维护 滤膜与滤网更换:每 7-15 天更换水样预处理滤膜(孔径 0.45μm 耐腐滤膜),更换前关闭水样进样阀,拆除旧滤膜后用超纯水清洁滤膜支架,避免杂质残留;每日检查采样口滤网,若附着泥沙、漂浮物,立即清理或更换,防止堵塞导致采样中断。 管路疏通与清洁:每两周拆解预处理管路,用软毛刷清除内壁附着的杂质与铜化合物沉淀,再用稀硝酸(5% 浓度)浸泡 10 分钟后,用超纯水冲洗至中性;检查管路连接处是否存在腐蚀或老化,若管路出现开裂、变硬,及时更换为氟橡胶或聚四氟乙烯材质管路,确保水样输送顺畅。 三、反应与检测模块维护 反应池清洁:每日检测结束后,用超纯水冲洗反应池,去除残留的反应液与铜化合物沉淀,若池壁存在顽固污渍,用专用清洁棉片擦拭,避免污渍影响吸光度检测;每周检查反应池密封性,注入超纯水观察是否渗漏,若渗漏,更换反应池密封圈并重新安装。 光学系统维护:每周用镜头纸轻轻擦拭比色皿透光面与仪器光学镜头,去除灰尘、指纹或试剂残留,避免遮挡光信号;每月检查比色皿完整性,若透光面出现划痕、破损,立即更换,确保比色皿与仪器测量波长适配(如石英比色皿用于紫外 - 可见波段)。 温控与搅拌维护:若仪器带反应温控功能,每周用温度计测量反应池实际温度,与仪器显示温度对比,偏差超过 ±1℃时,调整温控参数或检修加热元件;检查搅拌装置运行状态,若搅拌速度异常或噪音过大,清洁搅拌桨并添加专用润滑剂,确保反应液混合均匀。 四、数据与电路系统维护 数据校验与备份:每日查看监测数据连续性与稳定性,若出现数据跳变、无数据传输,立即排查数据采集终端与通信模块,重启设备或重新连接网络;每周手动备份历史数据,同时确保仪器自动备份功能正常,将数据同步至云端与本地存储设备,防止数据丢失。 电路与电源维护:每周检查仪器电源线、数据线连接是否牢固,接口处有无氧化,若氧化,用棉签蘸酒精擦拭;每月清理仪器电路仓灰尘(断电后操作),用压缩空气吹除电路板与散热风扇处灰尘,避免灰尘堆积导致电路故障;检查备用电源续航能力,确保断电后能持续供电 8 小时以上,保障数据不中断。 五、环境适配维护 户外设备防护:若仪器安装在户外,每日检查防雨棚、遮阳棚完整性,若出现破损,及时修复,避免雨水、强光直接影响仪器;每月检查仪器接地系统,测量接地电阻,确保电阻<4Ω,防止雷击或漏电事故。 环境适应性调整:根据环境温湿度变化,适时开启仪器除湿或散热功能,若环境湿度持续超过 60%,在仪器舱内放置硅胶干燥剂,定期更换;高温季节(环境温度>35℃),为仪器加装散热风扇,避免高温导致试剂失效或电路元件损坏。 所有维护步骤需同步记录《日常维护台账》,详细记录维护时间、内容、检测数据及异常情况,定期汇总分析维护记录,优化维护频率与方法,提升仪器运行稳定性与检测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