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污泥浓度检测仪电极的性能状态直接影响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当电极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时,往往意味着需要及时更换,以避免监测数据失真。 测量数据的稳定性下降是电极需要更换的核心信号。正常情况下,仪器在稳定工况下的测量值应保持在合理波动范围内,若出现无规律的跳变或持续漂移,且排除了样品流量、浓度突变等外部因素,需考虑电极性能劣化。同一工况下多次测量的偏差超出仪器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即使经过校准也无法改善,表明电极的敏感元件已失去正常的响应能力,无法稳定捕捉污泥浓度的真实变化。 电极外观的物理损伤是直观的更换依据。观察电极探头表面,若出现明显的裂纹、划痕或破损,会破坏光学系统的密封性,导致样品渗入内部影响电路功能。电极的透光窗若被严重污染且无法通过常规清洁去除,会阻碍光线的正常发射与接收,使测量信号衰减。此外,电极的连接线缆出现老化、断裂或接头锈蚀,即使暂时能工作也存在信号传输中断的风险,需及时更换以保证连接可靠性。 响应速度的显著变慢提示电极性能衰退。正常电极在接触样品后能快速达到稳定读数,若出现需要数倍于正常时间才能稳定,或在浓度突变时无法及时跟随变化,说明电极的敏感材料已老化,无法快速完成光信号的转换与传递。这种响应延迟会导致测量数据滞后于实际污泥浓度变化,影响工艺调控的及时性,此时需评估电极是否已达到使用寿命。 校准过程中的异常表现是判断电极更换的重要依据。按标准流程进行校准时,若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持续低于仪器要求值,或零点、跨度校准无法通过,且排除了校准溶液配制错误、仪器电路故障等因素,可能是电极的光学特性已发生不可逆改变。多次校准后测量误差仍超出允许范围,表明电极已无法通过校准补偿性能缺陷,继续使用会导致数据可信度下降,应考虑更换新电极。 电极的使用年限与维护记录可辅助判断更换需求。若电极已超过制造商规定的使用寿命,即使外观和性能暂时正常,也需提前规划更换,因为长期使用后材料的稳定性会逐渐下降,突发故障的概率增加。对于频繁出现测量异常且经多次维护仍无法彻底解决的电极,其核心部件可能已严重损耗,继续维修的成本可能超过更换新电极,此时更换更符合经济性与可靠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