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污泥浓度传感器探头清洁需遵循 “分级清洁 + 避免损伤” 原则,结合污染程度选择对应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清洁周期:根据污染程度动态调整 探头清洁频率需匹配应用场景(污泥类型、浓度),避免过度清洁磨损镜片或清洁不足导致信号漂移: 1、常规清洁(每日 1 次) 适用场景:活性污泥(浓度 2000-8000mg/L)、市政污水处理等低黏性环境,探头表面仅有薄泥层(无结痂)。 核心目标:去除表层疏松附着,维持基础透光率。 2、深度清洁(每周 1 次) 适用场景:厌氧消化污泥(含油脂)、高浓度污泥(>10000mg/L)或工业污泥(如含金属颗粒物),探头有明显结痂或油脂膜。 核心目标:清除顽固污染,恢复镜片原始透光性能。 3、应急清洁(检测异常时) 当出现数据漂移(如同一污泥浓度检测值波动>5%)或响应延迟(读数更新慢于 3 秒),需立即清洁(优先排查污染因素)。 二、常规清洁:日常维护的基础操作 操作以 “物理轻擦” 为主,避免化学试剂对探头的潜在腐蚀,步骤如下: 1、断电与拆卸 关闭传感器电源,旋松固定螺丝(按仪器说明书操作),取下探头(注意保护线缆接口,避免拉扯)。若为浸入式安装,需先将探头从污泥中取出,用纯水冲洗表面浮泥(初步减少附着)。 2、物理擦拭 用软毛刷(尼龙材质,毛长 5-8mm)顺光线发射方向轻刷镜片(避免横向摩擦导致划痕),重点清理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缝隙(易堆积污泥); 用无尘擦镜纸(不掉屑)蘸取少量无离子水(或专用镜片清洁剂),以 “螺旋式” 手法擦拭镜片表面(从中心向边缘,单次擦拭不重复),直至无可见污渍; 若有少量水珠残留,用压缩空气(压力 0.1MPa)轻吹镜片(避免用纸巾擦拭,防止纤维残留)。 3、安装复位 确认镜片干燥(无水印、无纤维)后,按拆卸相反顺序装回探头(注意密封垫圈位置,防止安装歪斜导致污泥渗入),通电后观察仪器自检状态(正常应显示 “清洁完成” 或基础光强值)。 三、深度清洁:针对顽固污染的强化处理 当常规清洁后数据仍异常(如空白值偏高),需结合化学清洁去除深层污染,但需严格控制试剂浓度与作用时间: 1、化学浸泡(针对油脂与生物膜) 配置 5% 柠檬酸溶液(或专用传感器清洁剂),将探头镜片部分浸入溶液(避免线缆接口接触液体),静置 10 分钟(油脂类污染可延长至 15 分钟,但不超过 20 分钟); 浸泡过程中轻晃容器(加速污染物溶解),若观察到结痂脱落,立即取出探头(避免过度浸泡腐蚀镜片镀膜)。 2、精细清理(针对结晶与颗粒物) 用竹制刮刀(边缘打磨光滑)轻刮镜片表面的硬质结晶(如盐类沉淀),角度与镜片呈 30°(避免垂直用力导致划痕); 残留细微结晶用超声波清洗仪处理(功率 30W,时间 30 秒),利用振动剥离缝隙内污染(需使用专用清洗槽,避免探头与槽壁碰撞)。 3、中和与干燥 化学处理后,用无离子水冲洗探头 3 次(彻底去除残留试剂),再用 0.1MPa 压缩空气吹干(确保无液体残留,防止再次污染)。 四、清洁效果验证:数据与外观双重确认 清洁后需通过检测数据验证效果,避免 “视觉清洁” 但实际仍有污染: 1、外观检查 用手电筒侧光照射镜片,确认无划痕、无污渍(透光面应均匀反光,无局部暗影);观察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对位是否准确(安装歪斜会导致光信号偏移,需重新调整)。 2、性能测试 空白测试:将探头浸入纯水中,检测 “零浓度信号值”(正常应≤50mV,较清洁前降低≥30%); 标样验证: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污泥悬浊液(如 5000mg/L)检测,平行测 3 次,相对标准偏差需≤2%(未清洁前可能>8%)。 若验证不通过(如偏差仍>5%),需重复深度清洁或检查镜片是否磨损(磨损需更换探头,不可继续使用)。 五、注意事项:避免操作失误导致损伤 1、工具选择禁忌 禁止使用金属刷、砂纸或强酸(如盐酸),金属工具会划伤镜片镀膜,强酸会腐蚀探头外壳(尤其塑料材质);禁用普通自来水(含矿物质,会形成新的水垢)。 2、特殊场景处理 若探头沾染腐蚀性污泥(如含硫化物),需先用水冲洗(中和部分腐蚀性),再用弱碱性溶液(如 2% 碳酸氢钠)浸泡 5 分钟,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需戴耐酸碱手套)。 3、记录与追溯 每次清洁需记录日期、污染类型、清洁方法及验证数据(如 “2025.07.24 厌氧污泥 化学清洁 标样偏差 1.5%”),形成清洁台账(便于分析污染规律,优化清洁周期)。 通过标准化清洁,可将传感器检测偏差控制在 3% 以内,延长探头使用寿命(正常维护下镜片寿命可达 1-2 年),为污泥浓度监测(如曝气池调控、脱水工艺优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