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式色度测定仪的检测流程中,比色皿作为承载样品与试剂的核心耗材,其内壁洁净度直接影响光信号的透过与检测精度。若比色皿残留试剂、污渍或划痕,易导致检测数据偏差,因此需遵循标准化清洁流程,结合污染特性选择适配方法,保障比色皿光学性能稳定。 一、清洁前准备:明确基础要求与工具 (一)工具与试剂准备 需提前准备专用清洁工具与试剂,避免损伤比色皿。工具方面,选用柔软的无尘棉签、超细纤维清洁布(或镜头纸),禁止使用硬质毛刷、钢丝球等易刮擦材质;试剂需根据污染类型选择,常规清洁用去离子水,针对油污、有机试剂残留可使用无水乙醇或中性洗涤剂(如实验室专用洗洁精),针对难溶性无机沉淀可使用稀盐酸(浓度≤5%)或稀硝酸(浓度≤3%),且所有试剂需确保纯度达标,避免引入新杂质。 (二)比色皿预处理 清洁前先观察比色皿状态,确认是否存在明显划痕、裂纹或破损,若有则需直接更换,禁止继续使用;对于刚完成检测的比色皿,需立即清空内部残留液,避免试剂干涸后形成顽固污渍,若残留液含腐蚀性物质(如强酸、强碱),需先用水初步冲洗,防止腐蚀比色皿材质(如石英比色皿不耐氢氟酸)。 二、分场景清洁流程:适配不同污染程度 (一)常规轻度污染清洁 适用于检测后仅残留少量水溶性试剂或轻微水渍的情况。第一步用去离子水冲洗比色皿内壁,反复摇晃冲洗 3-5 次,将大部分残留液冲净;第二步用无尘棉签蘸取少量去离子水,轻轻擦拭内壁(动作需轻柔,避免用力摩擦导致划痕),重点清理比色皿底部与拐角处;第三步再次用去离子水冲洗 2-3 次,随后将比色皿倒置在无尘滤纸上,沥干水分,或用超细纤维布吸干外壁水分(禁止擦拭内壁,防止纤维残留)。 (二)中度有机污染清洁 针对残留有机试剂、油污或色素的比色皿,需增加化学清洁步骤。第一步用去离子水初步冲洗后,向比色皿内注入 1/3 体积的无水乙醇,轻轻摇晃 10-20 秒,使乙醇充分接触内壁,溶解有机残留,随后倒出乙醇,重复操作 2 次;第二步若仍有残留,可配制稀释的中性洗涤剂溶液(洗涤剂与水比例 1:20),注入比色皿浸泡 5-10 分钟(避免长时间浸泡,防止洗涤剂腐蚀材质),期间偶尔轻轻摇晃;第三步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比色皿 5-6 次,确保洗涤剂无残留,最后倒置沥干或吸干外壁水分。 (三)重度无机沉淀清洁 当比色皿内壁出现难溶性无机沉淀(如金属盐类、氧化物)时,需使用稀酸辅助清洁。第一步用去离子水冲洗后,根据沉淀性质选择稀盐酸或稀硝酸,注入比色皿至 1/2 体积,浸泡 3-5 分钟(禁止超过 10 分钟,防止酸液腐蚀比色皿),期间轻轻震荡 1-2 次,促进沉淀溶解;第二步倒出酸液,立即用去离子水快速冲洗内壁,避免酸液残留,反复冲洗 6-8 次;第三步用 pH 试纸检测最后一次冲洗水的 pH 值,确认呈中性(pH 6-8),确保酸液无残留,随后按常规方法沥干水分。 三、清洁后检查与维护:保障长期性能 (一)清洁效果检查 清洁完成后,需对着光线观察比色皿内壁,确认无可见污渍、水渍、纤维或划痕,若内壁仍有残留,需根据污染类型重复对应清洁步骤;同时可进行透光性测试,将洁净比色皿装满去离子水,放入色度测定仪的比色槽中,检测其透光率,若透光率与空白比色皿(全新未使用)偏差≤1%,说明清洁合格,可正常使用。 (二)日常维护与储存 清洁合格的比色皿需妥善储存,避免二次污染。短期存放可将比色皿倒置在专用比色皿架上,置于干燥、无尘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某些材质比色皿老化);长期存放前需确保完全干燥,可放入干燥器中(内置硅胶干燥剂),或用干净的密封袋单独包装,防止灰尘附着。此外,需定期检查储存的比色皿,若发现内壁受潮、长霉或有新污渍,需重新清洁后再使用,同时避免比色皿堆叠存放,防止相互碰撞导致破损。 四、清洁禁忌与注意事项 清洁过程中需严格规避损伤比色皿的操作:禁止用硬质工具刮擦内壁,防止产生划痕影响透光性;禁止使用强腐蚀性试剂(如氢氟酸、浓硝酸)清洁普通石英或玻璃比色皿,需根据比色皿材质选择试剂;禁止将比色皿放入超声波清洗仪(除非仪器说明书明确允许),避免高频震动导致比色皿破裂或光学性能改变。同时,清洁后的比色皿需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内壁,取用时需捏住比色皿外壁或磨砂部位,防止指纹污染,确保比色皿始终处于洁净状态,为色度检测提供准确的光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