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氟离子检测仪的电极是检测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氟离子浓度测定的准确性。电极长期接触水样(尤其是含悬浮物、有机物的水体),易因敏感膜污染、电解液损耗或结构老化导致响应迟缓、读数漂移。需通过 “日常清洁 — 定期校准 — 存放保养” 的全流程维护,确保电极稳定运行。 
一、日常清洁与污染处理:避免响应失效 电极敏感膜(含氟化镧单晶)若附着污染物,会阻碍氟离子渗透,需按污染类型针对性清洁。 常规清洁:每日检测结束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表面 30 秒(水压≤0.2MPa,避免直射敏感膜),去除附着的泥沙、藻类等疏松污染物。冲洗后用软质吸水纸(如镜头纸)轻吸表面水分(不可擦拭,防止划伤敏感膜)。 针对性去污:若敏感膜出现结垢(如碳酸钙沉淀),用 0.1mol/L 稀硝酸浸泡 5 分钟(期间轻晃容器,加速垢层脱落),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 pH 中性;若附着有机物(如腐殖质),用 5% 柠檬酸溶液浸泡 10 分钟(避免使用有机溶剂,防止腐蚀电极外壳),冲洗后自然晾干。清洁后需检查敏感膜是否完好 —— 若出现裂纹、凹陷,需立即更换电极。 避免损伤操作:清洁时禁止用硬物(如毛刷、镊子)触碰敏感膜;安装或拆卸电极时,需握住电极尾部的塑料柄(不可拧动敏感膜所在的头部),防止电极内部引线断裂。 二、定期校准与性能验证:保障检测精度 校准是消除电极漂移的关键,需按固定周期执行,确保测量值可靠。 校准周期与流程:每 7 天进行一次两点校准(选用与实际水样浓度接近的标准溶液,如 1mg/L 和 10mg/L 氟离子标准液)。校准前需将电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 30 分钟(激活敏感膜);校准过程中,待读数稳定(变化量≤0.1mV/30 秒)后记录数据,校准曲线相关系数需≥0.999。若校准偏差超过 ±5%,需重新清洁电极后再次校准,仍不达标则需更换电极。 斜率与响应时间检查:每月检测电极斜率(理想值为 54±3mV/decade,25℃时),若斜率低于 50mV,可能是敏感膜老化或电解液耗尽,需更换电极;同时记录响应时间(从浸入标准液到读数稳定的时长),正常应≤2 分钟,若延长至 5 分钟以上,需排查是否存在膜污染或内部导线接触不良。 三、存放与闲置保养:防止性能衰减 电极短期停用或长期闲置时,需通过正确存放延缓老化,避免敏感膜失效。 短期存放(<7 天):将电极浸入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液面需覆盖敏感膜,但不超过电极外壳接口处),存放温度控制在 5-35℃(避免冷冻或阳光直射)。存放期间需每日检查溶液液位,不足时及时补充(禁止用去离子水替代,防止敏感膜脱水)。 长期闲置(>7 天):取出电极,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吸干表面水分后,套上专用保护帽(帽内放置浸湿 3mol/L 氯化钾溶液的海绵,保持湿度),存放于干燥、避光的包装盒内(相对湿度 50%-70%)。重新启用前,需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活化 24 小时(敏感膜充分吸水),再进行校准。 特殊环境防护:若检测水样温度波动大(>5℃/h),需为电极加装恒温套(控制温度波动≤±1℃);若水样含气泡,需在电极前端加装除气装置(如气泡分离器),避免气泡附着敏感膜影响响应。 四、故障排查与更换标准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优先排查电极状态,必要时更换电极: 经清洁和校准后,测量值与标准样偏差仍>±10%; 敏感膜出现不可修复的划痕、裂纹,或电极引线接口氧化(接触不良); 连续三次校准斜率均<48mV,且更换电解液(部分可更换型号)后无改善。更换新电极时,需记录安装日期,新电极需在 3mol/L 氯化钾溶液中活化后再投入使用。 在线氟离子检测仪电极维护的核心是 “防污染、控漂移、延寿命”。通过日常清洁减少污染干扰,定期校准修正性能衰减,规范存放延缓老化,同时建立维护台账(记录清洁、校准、更换时间及异常情况),为电极状态评估提供依据。严格遵循规程可延长电极使用寿命(通常 1-2 年),确保长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