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悬浮物检测仪的进水管路直接抽取水样,长期运行易因水中泥沙、藻类、纤维杂质等堆积导致堵塞,表现为进水流量骤降、检测数据波动或仪器报错。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因水流不畅导致检测池内水样滞留、传感器污染,甚至损坏水泵。需按 “堵塞判断 — 分级处理 — 预防维护” 流程操作,快速恢复管路通畅。 一、堵塞判断与定位:精准识别堵塞位置 进水管路堵塞的初期信号需及时捕捉,避免堵塞加剧。 堵塞判断依据:正常运行时,观察仪器进水口压力表(若配备),压力较日常值升高 10% 以上;或通过流量计观察,流量降至额定值的 70% 以下,可判定为管路堵塞。同时,检测数据可能出现异常(如悬浮物浓度忽高忽低),因堵塞导致水样无法正常更新,检测池内悬浮物沉降或堆积。 堵塞位置定位:沿进水方向逐步排查 —— 先检查取水口滤网(最易截留大颗粒杂质),若滤网表面附着大量絮状物或泥沙,可能是初级堵塞;滤网通畅但管路中段有明显弯折或鼓起(软管),可能是内部堵塞;若取水口和中段正常,但仪器进水接口处压力异常,需检查连接管路与检测池入口的狭窄段(如阀门、流量计接口)。定位时需关闭进水泵电源,避免带压操作导致水溅或部件损坏。 二、分级处理:按堵塞程度选择清理方式 根据堵塞物类型和堵塞程度,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理,避免损伤管路。 轻度堵塞(流量略降,无明显杂质堆积):采用反向冲洗法 —— 关闭进水阀,在取水口连接高压水枪(水压控制在 0.3-0.5MPa),向管路内反向注入清水,利用水流冲击松动附着的细小杂质。冲洗持续 1-2 分钟,期间观察出水口是否有杂质排出,直至水流通畅。若为塑料管路,冲洗时需用手扶住管路中段,避免水压过大导致管路脱落。 中度堵塞(流量明显下降,管路局部有堆积):对可拆卸管路(如接头处),可拆解后用专用通管器(如软质尼龙刷、螺旋钢丝刷,直径略小于管路内径)清理内壁 —— 将通管器缓慢插入管路,旋转推进去除附着的藻类或泥沙,操作时避免用力过猛划伤管壁。不可拆解的管路,可注入 3%-5% 柠檬酸溶液(针对水垢或生物黏泥),浸泡 2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直至流出水清澈。 重度堵塞(完全断流,管路僵硬或鼓起):若为软管内部纤维缠绕或硬物卡堵,需更换受损管路(避免强行疏通导致管路破裂);金属管路若因锈蚀导致堵塞,需整体更换并检查水质腐蚀性,必要时加装防腐接头。更换管路后,需用清水冲洗新管路 3 次,排除残留碎屑后再连接仪器。 三、清理后的功能验证:确保检测恢复正常 管路通畅后需验证运行状态,避免隐性堵塞或二次故障。 通水测试:重新启动进水泵,观察进水流量是否恢复至额定值,压力表或流量计显示是否稳定(波动需≤5%)。运行 10 分钟后,检查管路连接处是否漏水(若有渗漏需重新紧固接头,避免压力损失)。 检测数据验证:抽取标准悬浮物溶液(如 100mg/L 标准液),连续检测 3 次,数据相对标准偏差需≤3%,且与理论值偏差≤±5%。若数据仍异常,需检查检测池是否因堵塞期间的杂质回流被污染,按传感器清洁标准处理后重试。 管路密封性检查:关闭出水口,保持管路内正常压力(约 0.2MPa),静置 5 分钟,压力下降需≤0.02MPa,否则存在隐性泄漏或未彻底疏通的狭窄段,需重新排查。 四、预防堵塞的长效措施:减少堵塞概率 日常维护可降低堵塞频率,需结合水样特性制定防护方案。 前端预处理强化:在取水口加装多级滤网(如 50 目粗滤网 + 100 目细滤网),定期(每 3 天)清理滤网表面杂质;若水样含藻类,可在滤网处加装弱氧化性杀菌剂(如缓释氯片,浓度控制在 0.5-1mg/L),抑制藻类生长。 定期维护周期:每周进行一次正向冲洗(开启进水阀,用自来水冲洗管路 2 分钟);每两周检查管路是否有弯折、老化(如软管变硬、开裂),及时更换隐患部件;每月拆解易堵塞部位(如流量计、阀门),清理内部杂质。 运行参数优化:根据水样悬浮物浓度调整进水频率,高浓度时段缩短单次进水时间,增加冲洗间隔,避免杂质在管路内持续堆积;水泵压力设置需匹配管路承受能力(不超过管路额定压力的 80%),防止压力过大导致杂质压实。 在线悬浮物检测仪进水管路堵塞处理的核心是 “及时判断、科学清理、预防优先”。轻度堵塞以冲洗为主,避免拆解损伤;中度堵塞结合物理清理与化学浸泡,兼顾效率与安全;重度堵塞需果断更换部件,防止故障扩大。同时,通过前端防护和定期维护减少堵塞风险,才能保障仪器长期稳定运行,确保检测数据连续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