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蓝绿藻检测仪通过电极感应蓝绿藻的特征信号实现实时监测,其电极表面易因水体中藻类、悬浮物、有机物等附着而出现灵敏度下降,清洁周期需根据水质差异动态调整。科学设定清洁周期是保障仪器监测精度、延长电极寿命的关键,需结合水质污染程度分类制定,同时兼顾实际监测需求与维护成本。 
在清洁水体(如饮用水源地、优质地表水)中,水体透明度高、蓝绿藻浓度低(通常低于 100 cells/mL)、悬浮物与有机物含量少,电极表面附着污染物增长缓慢,清洁周期可设定为 15-30 天。此类水质中,藻类繁殖速度较慢,电极信号受干扰程度低,定期的轻度清洁即可维持仪器性能。清洁时以轻柔擦拭为主,用专用软布蘸取去离子水或中性清洁剂擦拭电极表面,去除少量附着的藻类或微生物,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电极感应层。 轻度污染水体(如部分景观水、轻度富营养化地表水)中,蓝绿藻浓度中等(100-1000 cells/mL)、含有一定量悬浮物与溶解性有机物,电极表面附着速度加快,清洁周期需缩短至 7-15 天。该类水体中,藻类易在电极表面形成薄生物膜,若不及时清洁会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清洁时需先用水冲洗电极表面,再用专用毛刷(软毛)轻刷电极感应区,去除附着的生物膜与细小颗粒,必要时可使用低浓度的弱酸性清洁剂浸泡(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随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并校准。 中度污染水体(如部分河道水、中度富营养化湖泊水)中,蓝绿藻浓度较高(1000-5000 cells/mL)、悬浮物与有机物含量显著增加,电极表面易快速形成厚层附着污染物,清洁周期需压缩至 3-7 天。此类水质中,藻类繁殖旺盛,且易与悬浮物、有机物结合形成黏稠附着层,不仅影响电极信号传导,还可能堵塞电极周边的流通通道。清洁时需采用 “冲洗 + 擦拭 + 浸泡” 组合方式,先用高压水枪(低压模式)冲洗表面疏松污染物,再用软布蘸取专用清洁剂(符合仪器要求的无腐蚀性清洁剂)擦拭顽固附着层,最后用去离子水浸泡电极 15-20 分钟,恢复电极感应灵敏度,清洁后需立即进行校准,确保数据准确。 重度污染水体(如重富营养化水体、部分工业废水受纳水体)中,蓝绿藻浓度极高(超过 5000 cells/mL)、悬浮物与污染物成分复杂(可能含重金属、高浓度有机物),电极表面污染速度快、附着层坚硬,清洁周期需缩短至 1-3 天,甚至需每日进行简易清洁。该类水质中,污染物易在电极表面形成难以去除的硬结层,若清洁不及时可能导致电极永久性损伤。日常需每日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表面,去除新鲜附着的藻类;每 1-3 天进行一次深度清洁,用专用刮刀(非金属材质)轻轻刮除硬结层,再用清洁剂浸泡并超声清洗(按仪器说明书操作,避免损伤电极),清洁后必须通过标准溶液校准,确认电极性能恢复后方可继续监测。 此外,清洁周期还需结合仪器报警信号与数据变化动态调整。若仪器出现 “电极污染” 报警、监测数据重复性差或与手动检测结果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即使未达到预设清洁周期,也需立即停机清洁。同时,需记录每次清洁的时间、水质状况、清洁方式及校准结果,建立维护档案,通过历史数据优化清洁周期,平衡监测精度与维护效率。总之,电极法在线蓝绿藻检测仪的清洁周期需以水质为核心依据,通过分类设定与动态调整,确保仪器在不同水质环境下均能稳定、准确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