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叶绿素检测仪通过电极感知水体中叶绿素的光学特性实现定量监测,不同应用场景的水质成分、生物活性及环境条件差异较大,需针对性制定维护方案,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与数据精准。以下从淡水、海水、工业水体三大典型场景,阐述具体维护内容。 一、淡水环境(湖泊、水库、河流水体)的维护内容 淡水环境中,叶绿素检测仪易受藻类繁殖、悬浮物沉积及水生生物附着影响,维护需聚焦防堵塞、防生物污染。日常维护需每 2-3 天清洁电极探头,用软毛刷蘸取去离子水轻轻刷洗探头表面,去除附着的藻类、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避免遮挡光学通路;每周用专用生物清洗剂浸泡电极 1-2 次,抑制生物膜生长,浸泡后需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防止清洗剂残留影响检测。 管路维护需每周进行,通过设备自动冲洗功能,用清水循环冲洗检测管路,若水体悬浮物含量高,需增加冲洗频率,必要时拆卸管路用高压水枪清理内壁沉积的泥沙;每月检查过滤装置,更换堵塞的滤网,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设备内部损坏部件。环境适应方面,需每季度检查设备温控模块,确保在淡水环境昼夜温差变化下,电极工作温度稳定在 15-25℃;雨季或汛期后,需及时清洁设备外壳与接口,防止雨水渗入电路,同时重新校准设备,修正水质波动带来的检测偏差。 二、海水环境(近岸海域、海洋监测站)的维护内容 海水环境高盐度、高腐蚀性的特点,决定维护需重点关注防腐蚀、防盐垢沉积。电极维护需每日用去离子水冲洗探头,去除表面附着的盐分,每周用稀盐酸溶液(浓度需符合设备要求)浸泡探头 5-10 分钟,溶解盐垢,浸泡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中性,避免酸液腐蚀电极敏感层;每月检查电极密封性能,若发现密封圈老化、破损,需及时更换耐腐蚀材质的密封圈,防止海水渗入电极内部损坏电路。 设备整体维护需每两周进行,用专用防锈清洁剂擦拭设备外壳、管路及接口,去除盐雾残留,避免金属部件锈蚀;每季度检查电极线缆绝缘层,若出现开裂、老化,需更换耐海水腐蚀的线缆,防止漏电或信号中断。校准维护需每月开展,因海水叶绿素浓度受潮汐、洋流影响波动大,需选用海水专用叶绿素标准溶液进行校准,同时检测电极在高盐环境下的响应稳定性,若数据漂移超出允许范围,需重新标定电极参数。 三、工业水体环境(工厂循环水、污水生化处理池)的维护内容 工业水体中,化学药剂残留、高浓度有机物及复杂污染物易干扰检测,维护需侧重防化学污染、防管路堵塞。电极日常维护需每日清洁,先用去离子水冲洗探头,再用专用有机溶剂(如乙醇)擦拭探头表面,去除油污、化学药剂残留,每 3-5 天用钝化剂处理电极表面,增强电极抗化学腐蚀能力;若检测高浓度有机物水体,需每两周拆解电极,检查内部元件是否受污染,必要时更换电极膜。 管路与反应池维护需每周进行,用碱性清洗液(针对有机污染物)或酸性清洗液(针对无机沉淀物)循环冲洗管路,清除内壁附着的污垢与药剂残留,工业污水中若含悬浮颗粒,需每日检查进样滤网,及时清理堵塞物;每月检查设备抗干扰模块,确保在工业电磁环境下,检测信号不受干扰,若发现数据跳变,需排查接地是否良好,必要时加装屏蔽装置。校准维护需每 2 周开展,因工业水体成分波动大,需增加校准频次,同时用实际水样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对比,验证检测精度,若偏差过大,需调整校准曲线或更换受污染的电极部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