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氰检测仪通过特异性氰离子选择电极,实时监测水体中氰化物浓度,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排放监控、水环境风险预警等场景。由于氰化物具有剧毒,且电极性能易受环境、试剂等因素影响,维护需围绕 “安全合规、精度保障、设备稳定” 核心目标,落实五大核心内容,确保仪器长期可靠运行。  
 第一,电极专项维护:保障检测核心性能 氰离子选择电极是仪器检测的核心部件,需重点维护以维持其灵敏度与稳定性。日常需定期检查电极外观,确认电极膜是否完好(无破损、裂纹)、电极接口是否清洁(无油污、腐蚀),若电极膜污染,用专用清洗液轻柔擦拭,避免损伤膜体;定期进行电极活化处理,按说明书要求将电极浸泡于活化液中,恢复电极响应能力,防止因电极钝化导致检测数据漂移。同时,需按电极使用寿命(通常为 6-12 个月)定期更换,更换后需重新校准,确保新电极与仪器检测系统匹配,避免因电极老化引发检测误差。 第二,试剂规范管理:规避安全与精度风险 仪器所用试剂(如电解液、标准溶液、掩蔽剂)多具有毒性或腐蚀性,维护时需严格管控:试剂需单独存放于带锁的防爆、避光试剂柜,标注名称、浓度、有效期及危险标识,远离火源与食品;定期检查试剂状态,若发现试剂变色、浑浊或超过有效期,立即更换并按危废管理规范处置废弃试剂,防止试剂失效影响检测反应或引发安全事故;试剂加注时使用专用量具,避免交叉污染,加注后及时密封试剂容器,减少试剂挥发与吸潮,确保每次检测所用试剂性能稳定。 第三,设备清洁维护:消除污染与堵塞隐患 仪器采样管路、反应池、检测舱等部件易残留氰化物残留或水样杂质,若不及时清洁,会导致管路堵塞、检测部件污染,影响检测精度。每次检测周期结束后,用超纯水冲洗采样管路与反应池,去除残留污染物;每周拆解采样泵、进样阀等部件,清洁内部杂质,防止泵体卡涩或阀门泄漏;每月用专用清洁剂擦拭检测舱内壁与光学部件(若含辅助光学模块),清除附着污渍,确保光路传输通畅。清洁过程中需佩戴防毒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氰化物残留,清洁废水集中收集处理,严禁随意排放。 第四,性能定期校准:维持检测数据准确性 校准是消除仪器系统误差的关键,需按固定周期(通常每 1-2 个月)开展:采用至少 3 个浓度梯度的氰化物标准溶液,进行多点校准,先做空白校准(用超纯水设定基准),再依次检测标准溶液,绘制校准曲线,确保相关系数(R²)不低于 0.999;若更换试剂批次、电极或经历设备维修后,需额外增加校准次数,消除外部因素对检测精度的影响。校准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温度(通常为 20-25℃),温度波动过大会影响电极响应与试剂反应,必要时通过恒温装置稳定环境温度,保障校准结果可靠。 第五,安全与状态监控:防范风险与故障扩大 日常维护需同步开展安全与设备状态检查:定期测试仪器报警功能(如浓度超阈值报警、电极故障报警),确保报警信号能及时触发并传输至后端平台,避免风险遗漏;检查仪器外壳接地是否良好、供电线路是否破损,防止漏电或供电异常引发设备故障;建立维护台账,记录电极更换时间、试剂更换记录、校准结果、故障处理情况等,通过数据追溯分析设备运行规律,提前预判潜在故障(如电极响应变慢、试剂消耗异常),实现预防性维护,减少突发故障频次。 在线氰检测仪的维护需兼顾安全性与技术性,通过电极专项维护、试剂规范管理、设备清洁、定期校准及安全监控,既能保障检测数据精准,又能规避氰化物带来的安全风险,为水体氰化物污染监测与防控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