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的安装效果与后期运行稳定性,直接依赖于安装前的水文勘察质量。通过全面勘察河道水文条件,可科学确定浮标部署位置、锚定方案及设备防护策略,避免因水文适配性不足导致浮标漂移、设备损坏或监测数据失真,需重点关注以下勘察要点。 
一、水流特性勘察是基础前提 需重点监测勘察区域的水流速度与流向变化,通过流速仪连续监测(监测时长不少于 24 小时,涵盖平峰、高峰水流时段),获取平均流速、最大流速及流速波动范围,确保浮标锚定系统能抵御区域最大水流冲击(锚链强度、锚体重量需匹配最大流速)。同时,记录水流流向的稳定性,若存在频繁变向(如河道弯道处),需评估水流对浮标姿态的影响,避免浮标因水流冲击过度倾斜,影响传感器检测角度。此外,需排查水流中的特殊流态(如漩涡、回流),此类流态易导致浮标缠绕、锚链受力不均,需避开或针对性优化锚定设计。 二、水深与水位变化勘察需精准把控 采用测深仪对勘察区域进行多点水深测量,确定平均水深、最小水深及水深分布,确保浮标部署点水深满足要求(通常不小于 3 米,避免水位过低导致浮标触底或锚体裸露)。同时,收集勘察区域近 3-5 年的水位变化数据,掌握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水位波动幅度,据此确定锚链长度(需预留水位最大波动余量,通常为水位变化幅度的 1.5-2 倍),防止水位骤升导致浮标被淹没或水位骤降导致锚链松弛、浮标漂移。此外,需关注季节性水位变化规律(如汛期、枯水期差异),确保浮标在不同水位阶段均能保持稳定监测姿态。 三、底质类型与淤积情况勘察是锚定关键 通过底质采样器采集勘察区域河床底质样本,分析底质类型(如泥质、砂质、砾石质),不同底质对锚体抓力影响显著(泥质底质锚体抓力较弱,需选用更大重量锚体;砂质底质易导致锚体滑移,需优化锚体结构)。同时,勘察河床淤积速率与淤积厚度,若区域淤积严重(年淤积厚度超过 10 厘米),需评估锚体被淤积掩埋的风险,必要时设计可调节锚链高度的装置,避免淤积导致浮标吃水深度异常。此外,排查河床是否存在硬质障碍物(如岩石、沉船残骸),此类物体易阻碍锚体固定,需避开或提前清理。 四、水质与杂物情况勘察需同步开展 检测勘察区域水体的浊度、悬浮物含量及腐蚀性(如 pH 值、含盐量),高浊度、高悬浮物水体易导致浮标传感器污染、管路堵塞,需在安装方案中增设预处理装置;腐蚀性水体需选用耐腐蚀材质的浮体、锚链及传感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勘察河道内漂浮物与水生植物分布,记录漂浮物(如树枝、垃圾)的来源、数量及运动轨迹,水生植物的生长密度与季节变化,若区域漂浮物密集或水生植物旺盛,需在浮标周边设计防护网,避免缠绕浮标或传感器。 五、周边环境与安全条件勘察不可忽视 勘察浮标部署点周边的人类活动情况(如航运航线、渔业作业区、沿岸工业设施),避开主航道、繁忙作业区,防止船只碰撞浮标;若靠近工业排污口,需评估污染物排放对监测数据的影响,确保监测点能真实反映河道水质状况。同时,勘察周边供电、通信条件(如是否有可用电源、4G/5G 信号强度),若为太阳能供电浮标,需评估勘察区域的日照时长与强度,确保供电稳定;通信信号弱的区域需规划信号增强方案,保障监测数据实时传输。此外,排查区域是否存在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风险,避开灾害高发区,提升浮标运行安全性。 通过系统落实上述水文勘察要点,可全面掌握河道环境特性,为河道浮标水质监测站的科学安装提供数据支撑,确保浮标安装后长期稳定运行,监测数据精准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