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BOD监测仪通过试剂与水样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反应,连续监测水体生化需氧量,是水环境质量管控的重要设备。雨季降水导致水样浊度升高、污染物浓度波动、环境湿度骤增,易引发仪器管路堵塞、试剂受潮变质、检测数据异常等问题,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保障仪器稳定运行与数据精准。 
一、设备主体与户外防护 外壳与舱体防护:检查仪器主机外壳密封性能,对缝隙处重新涂抹防水胶,更换老化的防水密封圈,防止雨水渗入内部电路;户外安装的仪器需加装防雨棚,防雨棚边缘需超出仪器主体 50cm 以上,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或滴落至仪器表面;确保仪器安装基座牢固,地势高于周边区域,防止雨水淤积浸泡仪器底部。 电路与接口防护:对仪器电源线、数据线接口进行防水处理,采用防水接头包裹接口处,多余线缆需向上弯曲敷设(形成 “滴水弯”),避免雨水顺线缆流入接口;定期检查仪器接地系统,确保接地电阻小于 4Ω,防止雷击或漏电事故,雷雨天气前可暂时切断非必要电源,仅保留核心监测模块供电。 散热与除湿防护:雨季环境湿度较高(通常超过 70%),需开启仪器内置除湿功能,或在仪器舱内放置干燥剂(如硅胶干燥剂),定期更换干燥剂确保除湿效果;检查仪器散热风扇运行状态,清理风扇滤网灰尘,避免潮湿环境中散热不良导致元件受潮损坏。 二、水样采集与预处理防护 采样点与管路防护:优化采样点位置,远离雨水汇入处、溢流口等易受雨水冲击的区域,采样管入口需加装滤网(孔径≤1mm),防止枯枝、泥沙等杂物进入管路;采样管路需采用耐腐材质,管路敷设时避免低洼处,防止雨水倒灌或管路积水,定期(每 3 天)用高压清水冲洗管路,疏通可能堵塞的部位。 预处理系统防护:加强水样预处理模块维护,增加滤膜更换频率(从常规 7 天更换 1 次调整为 3-5 天),避免高浊度水样堵塞滤膜导致采样中断;检查预处理系统的沉淀装置,及时清理沉淀的泥沙,防止泥沙进入反应模块影响试剂反应;若水样 pH 值因雨水稀释波动较大,需调整预处理系统的 pH 调节单元,确保进入反应池的水样 pH 稳定在 6-8(试剂反应适宜范围)。 三、试剂与反应模块防护 试剂储存防护:将试剂储存舱温度控制在 5-25℃,湿度控制在 60% 以下,雨季需增加舱体密封性检查,防止湿气导致试剂吸潮结块或变质;优先使用小包装试剂,缩短试剂开封后的使用周期,开封后的试剂需密封保存,避免与潮湿空气长时间接触;定期观察试剂外观,若出现颜色异常、浑浊或沉淀,立即更换新试剂。 反应模块防护:增加反应池清洁频率,每次检测后用超纯水冲洗反应池,去除残留的水样与试剂混合物,防止沉淀物附着影响后续检测;检查反应池密封性能,避免雨水或湿气进入反应系统,导致试剂稀释或污染;若仪器具备温度控制功能,需确保反应温度稳定(通常为 20-25℃),避免雨季环境温度波动影响微生物活性与试剂反应效率。 四、数据与应急防护 数据监控与备份:雨季需缩短数据巡检间隔(从常规 24 小时巡检 1 次调整为 12 小时),实时监控监测数据变化,若出现数据骤升骤降、无数据传输等异常,立即排查原因;开启仪器自动备份功能,每小时将数据同步至云端与本地存储设备,同时手动备份关键数据,防止雨水导致设备故障丢失数据。 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前储备备用试剂、滤膜、防水密封圈等耗材,以及备用采样泵、预处理模块等易损部件,确保故障时能快速更换;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雨水导致管路堵塞、试剂变质、电路故障等问题的处理流程,故障发生后需在 4 小时内启动应急措施,恢复仪器运行,同时记录故障原因与处理过程,便于后续优化防护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