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钾离子检测仪的电极作为核心检测部件,直接决定钾离子浓度检测的准确性,其故障多与电极结构损伤、性能衰减或外部干扰相关。及时识别常见故障类型,可避免检测数据失真,保障仪器稳定运行,以下为电极常见故障及典型表现梳理。 
一、电极敏感膜性能衰减或失效 电极敏感膜(如钾离子选择性膜)是感知钾离子浓度的核心,长期使用易出现性能衰减。若敏感膜因反复接触样品、试剂,出现膜层磨损、变薄或溶胀,会导致膜对钾离子的选择性降低,无法精准区分钾离子与其他干扰离子(如钠离子、钙离子),表现为检测数据波动增大,或同一浓度样品的检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部分敏感膜会因老化出现活性成分流失,导致电极响应速度变慢,原本几秒内可稳定的信号需数分钟才能稳定,甚至无法达到稳定状态,影响在线监测的实时性。若敏感膜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破损,会直接破坏膜的离子传导结构,导致电极完全失效,检测值无响应或始终显示固定数值。 二、电极内部参比系统故障 电极内部参比系统(包括参比电极、参比溶液)故障会破坏电极电势平衡。若参比溶液因密封不严出现泄漏、挥发,或因长期使用导致浓度变化、污染,会使参比电极的电势稳定性下降,表现为电极零点漂移严重,即使在空白溶液中,电势值也持续波动,无法完成有效校准。参比电极的电极丝(如银 - 氯化银丝)若出现氧化、腐蚀或表面附着污染物,会影响其导电性能,导致电极内阻增大,信号传输受阻,检测时出现数据跳变或无信号输出。部分电极的参比溶液与敏感膜之间的盐桥若堵塞,会阻碍离子迁移,破坏电极内部的离子平衡,使电极无法正常产生电势差,检测数据失真。 三、电极物理损伤与结构异常 电极在安装、维护或样品流动过程中易出现物理损伤。电极探头若受到碰撞、摩擦,可能导致外壳破裂,使样品或污染物进入电极内部,腐蚀内部电路或参比系统,引发电极故障;若探头与检测池壁长期摩擦,会磨损敏感膜表面,影响检测精度。电极的接线端子若因潮湿、腐蚀出现接触不良,或因频繁插拔导致端子松动、氧化,会造成信号传输中断或不稳定,表现为检测数据间歇性中断,或数值突然跳变。部分电极的密封圈(如探头与外壳的密封、参比系统的密封)若老化、变形或破损,会导致样品渗漏,一方面污染电极内部组件,另一方面使样品与电极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影响检测重复性。 四、电极表面污染与结垢 样品中的杂质易在电极表面沉积,形成污染或结垢。若样品含悬浮物、有机物或碳酸钙、硅酸盐等易沉淀物质,长期运行后会附着在敏感膜表面,形成致密的污染层,阻碍钾离子与敏感膜的接触,导致电极响应信号减弱,检测值偏低,且校准后误差仍无法消除。若污染层为有机物(如油脂、藻类),还可能与敏感膜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膜的选择性;若为无机物结垢,会硬化在膜表面,物理性阻隔离子传导,即使轻微擦拭也难以去除,需专业清洗才能恢复,严重时会永久损伤敏感膜。此外,若样品中含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会腐蚀电极表面,破坏敏感膜与参比系统的结构,加速电极老化故障。 五、电极与仪器连接及适配问题 电极与检测仪的连接及适配异常也会表现为电极故障。若电极线缆因老化、磨损出现内部断线或绝缘层破损,会导致信号传输中断,仪器显示 “无电极连接” 或信号异常;线缆接头若未按规范连接,或与仪器接口型号不匹配,会造成接触不良,数据传输不稳定。部分在线检测仪对电极的阻抗、响应范围有特定要求,若更换的电极与仪器参数不匹配(如电极阻抗超出仪器兼容范围),会导致仪器无法正常识别电极,或无法准确采集、处理信号,表现为检测数据偏差过大,或校准无法通过。此外,电极在安装时若未对准检测池的样品流道,或插入深度不当,会导致样品与电极敏感膜的接触面积不稳定,检测时出现数据波动,误判为电极故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