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余氯传感器的电极是感知水体中余氯浓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测量精度。在长期使用中,电极易因污染、老化、物理损伤等原因损坏,导致监测数据失真。及时准确判断电极是否损坏,能避免错误数据误导水质管理决策,保障余氯监测工作的可靠性。 一、观察电极外观状态 外观检查是判断电极是否损坏的首要步骤。正常的余氯电极敏感膜应完整光滑,无裂纹、破损或脱落现象。若发现电极头部的敏感膜出现明显划痕、坑洼或局部脱落,说明电极已受物理损伤,敏感区域无法正常感知余氯浓度,必须更换。对于复合电极,需检查参比电极的陶瓷芯是否堵塞或破损,陶瓷芯破损会导致电解液泄漏,破坏电极内部平衡。 电极表面污染程度也需重点关注。若电极表面附着厚厚的污垢、水垢或墨绿色生物膜,且经清洁后仍无法去除,可能已造成敏感膜永久性污染。尤其在高浊度或含高有机物的水体中,污染物可能渗透进敏感膜内部,导致电极性能不可逆下降。此外,电极线缆连接处若出现破损、老化或氧化锈蚀,会影响信号传输,虽不属于电极本体损坏,但需及时处理或更换线缆。 二、监测测量数据异常 数据稳定性差是电极损坏的重要信号。正常情况下,余氯传感器在稳定水样中测量值波动应小于5%,若同一水样连续测量时数据剧烈跳变,且排除水样本身波动和仪器电路故障后,大概率是电极损坏。例如,在恒定浓度的标准溶液中,电极测量值忽高忽低,无规律可循,说明电极敏感膜已失去正常响应能力。 测量值持续偏离真实值也需警惕。当电极损坏时,可能出现测量值长期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如实际余氯浓度为0.5mg/L时,传感器持续显示0.1mg/L以下,或超过1.0mg/L,且经校准后仍无法改善。更严重的情况下,电极可能完全失去响应,无论水样余氯浓度如何变化,测量值始终保持不变或显示异常值(如负值、超量程值),这类情况基本可判定电极已彻底损坏。 与其他参数矛盾时需排查电极。余氯浓度通常与水体消毒工艺相关,若传感器显示余氯值异常,但同步监测的pH、浊度等参数正常,且工艺未做调整,需怀疑电极是否损坏。例如,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环节正常投加消毒剂,但余氯传感器长期显示零值,同时水质细菌指标超标,说明电极可能已失效,无法检测到实际存在的余氯。 
三、检查电极响应速度 响应迟缓可能预示电极损坏。正常电极接触水样后,应在30秒至2分钟内达到稳定读数;若电极放入标准溶液后,读数上升或下降缓慢,需要5分钟以上才能稳定,或始终无法达到稳定状态,说明电极敏感膜活性下降,可能已部分损坏。例如,从低浓度溶液切换到高浓度溶液时,电极读数长时间停留在低浓度区间,无法跟随浓度变化快速响应。 阶梯浓度测试可验证响应性能。准备系列浓度的余氯标准溶液,按浓度从低到高依次测量,正常电极的读数应随浓度阶梯式上升,且每个浓度点的响应趋势一致;若某一浓度点出现响应停滞、跳跃或无变化,说明电极在该区间已失去分辨能力,存在局部损坏。反向测试(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中若出现类似异常,进一步印证电极损坏。 四、校准过程中的异常表现 校准失败是电极损坏的直接证据。按规范流程校准时,若零点校准或斜率校准始终无法通过,标准溶液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偏差超过10%,且排除标准溶液变质、操作失误等因素后,可判定电极损坏。例如,用0.5mg/L的标准溶液校准时,电极测量值始终低于0.3mg/L或高于0.7mg/L,调整校准参数也无法缩小偏差,说明电极已失去校准能力。 校准后稳定性差也需关注。即使校准通过,若校准后短期内(如1-2天)测量值就出现大幅漂移,远超正常波动范围,可能是电极内部结构损坏,无法保持校准状态。例如,校准合格的电极在实际水样中使用一天后,测量值偏差就超过20%,重新校准仍无法稳定,这种情况多为电极老化或内部电解液耗尽导致的损坏。 五、辅助判断方法 对比实验可验证电极状态。用同一传感器的备用电极(确认正常)与疑似损坏的电极,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同一水样,若两者读数偏差超过15%,且备用电极测量结果与实验室检测一致,说明疑似电极存在损坏。更换新电极后若测量恢复正常,可最终确认原电极损坏。 检查电极使用寿命。余氯电极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通常为6-12个月),超过使用寿命的电极即使外观正常,也可能因内部材料老化而损坏。记录电极的启用时间和使用频次,若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且出现测量异常,优先考虑电极自然老化损坏。在高浓度余氯、高温或强腐蚀性水体中使用的电极,寿命会缩短,需提前排查损坏风险。 六、结语 判断数字余氯传感器电极是否损坏需结合外观检查、数据监测、校准验证等多方面综合判断。一旦确认电极损坏,应及时更换新电极并重新校准,避免因延迟更换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日常使用中需做好电极清洁保养,避免物理损伤和过度污染,延长电极使用寿命,保障余氯监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