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测定仪作为检测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关键设备,其测量精度与仪器状态密切相关。每次使用后的规范维护不仅能延长设备寿命,更能保证后续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检测含高浓度污染物的水样后,残留物质若未及时处理,极易造成管路堵塞、部件腐蚀等问题,因此需建立系统的维护流程。 一、检测系统的清洁处理 反应管和比色皿的清洁是维护的核心环节。检测结束后,应立即倒空反应管内的残留废液,避免重铬酸钾等强腐蚀性试剂长期滞留。先用自来水冲洗3-5次,去除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再用去离子水冲洗2次,防止自来水中的杂质残留。对于内壁有顽固污渍的反应管,可加入少量稀硫酸浸泡10分钟后冲洗,切勿使用硬质毛刷刮擦,以免损坏管壁影响光透过率。 比色皿的清洁需更加谨慎,其光学面若沾染指纹或污渍,会直接影响比色精度。清洁时应用专用镜头纸或软棉布蘸取少量酒精轻轻擦拭,从中心向边缘螺旋式擦拭,避免来回摩擦造成划痕。清洁完成后,将比色皿倒置在干净的滤纸上晾干,不可用高温烘干,防止光学涂层损坏。 仪器内部管路的冲洗同样重要。对于自动进样型COD测定仪,使用后需启动管路清洗程序,让去离子水在管路内循环5-10分钟,冲净残留的试剂和水样。手动进样仪器则需手动操作注射器,多次推送去离子水冲洗进样通道,确保管路畅通无堵塞。若检测高浊度水样,还需拆卸前置过滤装置,清理滤网内的颗粒物。 二、核心部件的保养维护 加热模块的维护需注重防腐蚀和散热。每次使用后,应擦拭加热孔内的积液,若有试剂溢出,需用干布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清理,再用清水擦净,防止腐蚀性物质侵蚀加热元件。长期使用后,加热孔可能出现水垢,可定期用柠檬酸溶液擦拭,去除水垢以保证加热均匀。此外,需检查加热模块的通风口是否通畅,清除灰尘杂物,确保散热良好。 光电检测系统的维护重点是防潮防尘。检测结束后,应及时关闭样品室门,避免灰尘进入光学系统。每月需用干燥的压缩空气吹扫样品室内部,去除漂浮的尘埃;对于光学镜头,不可直接触碰,若发现表面有污渍,可使用专用镜头清洁剂轻轻擦拭,保持光路通畅。同时,要检查仪器的密封性能,若样品室门密封条老化,需及时更换,防止湿气进入导致电路故障。 电路系统的维护以安全稳定为核心。使用后需关闭仪器电源,拔下插头时应握住插头而非电缆线,避免线缆内部断线。定期检查电源线和数据线的绝缘层是否完好,若有破损需立即更换,防止短路或漏电。仪器背面的接口处应保持干燥清洁,不使用时可盖上防尘盖,防止氧化锈蚀。 
三、试剂与耗材的规范管理 检测后的试剂处理需遵循安全原则。剩余的标准溶液应按类别存放,还原性试剂和氧化性试剂需分开储存,避免发生化学反应。废弃的废液不可随意倾倒,应收集在专用废液桶中,交由专业机构处理。试剂瓶的瓶盖需拧紧,标签模糊的试剂应及时重新标注,防止误用。 耗材的更换与保存需及时规范。反应管若出现裂纹或刻度模糊,应立即更换,不可继续使用;比色皿若有划痕或破损,需及时淘汰,确保比色精度。未使用的耗材应存放在干燥洁净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如比色皿可放在专用包装盒内,反应管则需整齐排列在试管架上,防止碰撞损坏。 四、仪器存放与定期检查 短期存放仪器时,需选择干燥通风的环境,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震动。仪器表面应覆盖防尘罩,防止灰尘堆积;若长期不使用,需每月通电一次,开机运行30分钟,防止电容老化和电池亏电。对于便携式COD测定仪,还需取出电池,单独存放于干燥处,避免电池漏液损坏仪器。 定期检查是预防故障的重要手段。每周需检查仪器的连接线路是否松动,接口是否接触良好;每月进行一次功能测试,用标准溶液验证仪器的测量精度,若发现偏差需及时校准。同时,要记录仪器的维护情况,包括清洁时间、部件更换、故障处理等信息,形成维护档案,为后续保养提供参考。 五、结语 COD测定仪的维护工作看似琐碎,实则是保证检测数据质量的基础。通过规范的清洁处理、细致的部件保养和科学的试剂管理,能让仪器始终保持最佳工作状态,不仅降低故障发生率,更能确保每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水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