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COD监测仪电极作为核心传感器,其更换过程涉及电气安全、化学防护及设备校准等多维度技术要求。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测量误差、设备故障甚至安全事故,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要求 安全防护配置:操作人员需佩戴防酸碱手套(耐腐蚀等级≥EN374-3)、护目镜及防毒面具(过滤效率≥99.97%)。工作区域应设置紧急冲洗装置,确保30秒内可达。 设备断电处理:通过主电源开关切断设备供电,使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量程750V)验证无电压残留。锁定/挂牌(LOTO)程序需严格执行,防止意外送电。 工具与备件校验:准备专用扭矩扳手(精度±3%)、pH电极活化液(3mol/L KCl)、校准标准溶液(浓度梯度覆盖量程的20%、50%、80%)。所有试剂需在有效期内,且存储温度符合说明书要求(通常2-8℃)。 二、电极拆卸技术规范 管路与线路处理:先关闭进样阀和排液阀,使用废液收集器承接残留液体。拆卸信号线时需记录线序标识,避免接错。对于带屏蔽层的电缆,需保持屏蔽层连续性。 机械结构拆除:采用逆时针方向缓慢松开电极固定螺母(扭矩值参照设备手册,通常8-12N·m)。注意观察O型密封圈状态,老化或变形的密封圈必须同步更换。 旧电极处置:将拆除的电极置于专用废液桶中,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规范处理。电极表面残留的化学物质需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后,再使用乙醇棉球擦拭。 三、新电极安装要点 预处理程序:新电极需在活化液中浸泡24小时(温度25±2℃),期间每8小时轻微震荡以去除气泡。活化完成后用去离子水冲洗至电导率<5μS/cm。 安装定位精度:电极插入深度需符合设备要求(误差±1mm),使用水平仪确保垂直度。固定螺母分两次紧固,首次扭矩达到50%额定值,二次终拧至规定值。 密封性验证:安装完成后进行气密性测试,向流通池注入0.1MPa氮气,保压15分钟压力降应<0.005MPa。 四、校准与验证流程 零点校准:使用超纯水(电阻率>18.2MΩ·cm)进行零点标定,待读数稳定时间应≥20分钟,允许误差范围±2mg/L。 量程校准:依次注入不同浓度标准溶液,每个浓度点稳定时间不少于10分钟。校准曲线相关系数(R²)应≥0.998,斜率偏差<5%。 性能验证:完成校准后进行24小时连续测试,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测量值的标准偏差应<1.5%FS,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3%量程。 五、后续维护管理 电极活化记录:建立电极活化日志,记录每次活化时间、溶液批次及活化效果评价。 响应时间监测:每月测试电极响应时间(90%阶跃响应时间),当超过45秒时应缩短下次校准周期。 备件管理:储备电极数量应满足设备总量的15%-20%,且存储环境符合温湿度要求(温度<30℃,湿度<60%)。 通过系统化的操作规范与严格的质量控制,可确保在线COD监测仪电极更换后的测量准确性。建议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SOP),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年度技能复审,持续优化维护流程。
|